文化中國行|揚州在法治軌道上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

□ 文化中國行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蒲曉磊

當千年前的人們談論江蘇揚州時,他們在談論什麼?

有「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嚮往,有「春風十里揚州路」的繁華,有「二分無賴是揚州」的感歎,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的閑逸。

當今天的人們來到這座古城時,人們能看到什麼?

有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點的瘦西湖,有突出「鹽商市井」鮮明特色的東關歷史文化街區,有保留唐代揚州老城里坊製格局的遺存——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有講述千年歷史文化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的揚州,積澱了豐厚的文化遺存。近年來,揚州在法治軌道上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歷史文脈在活化中得到傳承。

歷史文化街區「重生」

「沙鷗點點輕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冬榮園的小劇場內,戲曲演員遊佳琦表演的揚州清曲《板橋道情》,贏得了遊客的熱情掌聲。

這裏的傳統老戲台上,每天進行各類非遺演出。歷經風雨的冬榮園,因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而在近年來「重獲新生」。這樣的改變,正是揚州東關歷史文化街區的縮影。

全長1122米的東關街,有個園、逸圃、汪氏小苑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4處,華氏園、冬榮園等省市級文保單位25處、歷史建築8處,是揚州運河文化與鹽商文化的發祥地和展示窗口。

自2006年起,揚州市累計投入近20億元,實施了東關歷史街區保護與活化利用工程。通過拆除亂搭亂建、修繕各類文保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等舉措,延續了傳統的街巷體系、空間形態及地方建築特色,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得到有效保護。整治後的東關街,於2010年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人們在饒有興致地看杖頭木偶,聽揚州評話、清曲時,傳統文化就生動了起來。」揚州市文物局原局長顧風說,在這種文化交流中,人人都自然地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微更新」催生新業態

與東關街「大整治」的保護方式不同,揚州對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修繕,採用了「微更新」的理念。

揚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副院長邱正鋒介紹說,從明代開始,仁豐里就是揚州人的重要住宅區域。「近年來,在保留傳統風貌的基礎上,街區努力改善居住條件,延續古城小巷的生活氛圍,留住活態歷史,讓繁華熱鬧在古城重現。」

2014年,揚州開始製定仁豐里的保護規劃和整治規劃。歷經10年「文火慢燉」,留住了「原貌、原住、原味」,催生了「新形態、新業態、新生活」。

從上海返鄉創業的民宿店主袁荔,回到仁豐里後就決定不再離開。兩年多來,經過袁荔與設計團隊的不斷研發,「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南柯一夢」等揚州典故印章、「文昌閣」「四望亭」等揚州景點印章先後上架,供遊客市民選用,已經成為仁豐里小有名氣的「打卡點」。

「我記得小時候的巷子,沒有鮮花也沒有現在這麼幹淨。現在的仁豐里,居民家中都有衛生間,天然氣也已入戶。街區改造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的同時,並未改變原先的風貌,把這裏打造成一張展示揚州深厚底蘊的城市文化名片。」袁荔說。

加強非遺保護工作

在東關歷史文化街區的非遺展示和傳承場所,記者看到了揚州剪紙、揚州漆器、揚州玉雕、雕版等多項傳統技藝、非遺項目。

作為蘇繡(揚州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的吳曉平,從業至今已有50餘年,年齡雖長,手法卻十分穩健。

「水面的部分比較細膩,得用最細的絲,到了繡山體的部分,就要換另外一種絲線。」在東關街的非遺展示活動上,吳曉平捏著一根比頭髮絲還要細的線,一邊給遊客展示絲線一邊繡製,細密的針腳勾勒出山川河流,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出不同的「光」的效果,不似繪畫卻勝似繪畫。

在傳承非遺的「匠人」中,既有耕耘半生的前輩大師,也有賡續接力的後輩力量。

青年琴師高廷鑫是廣陵派古琴非遺傳承人,從小受斫琴師父親的影響,學習計算機專業的他最終還是棄「理」從「文」,鑽研琴技,將琴坊開在了非遺紮堆的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

把愛好變成職業的高廷鑫,如今接下了傳承古琴技藝的接力棒,「我平時會教學,也會在一些場合向遊客展示琴藝,很高興看到對古琴感興趣的年青人越來越多」。

近年來,揚州通過完善地方性法規、健全領導協調管理機制、建設非遺數字化保護工程等舉措,推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目前,全市已經有1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11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立法守護城市文脈

近些年來,揚州高度重視古城保護立法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

揚州分別於2010年、2011年製定了《揚州市揚州古城保護管理辦法》《揚州市市區歷史建築保護辦法》兩個規範性文件。為了規範歷史建築修繕管理,加強歷史建築保護,揚州於2017年製定了《揚州古城歷史建築修繕管理辦法》。

2017年1月1日,《揚州古城保護條例》開始施行。該地方性法規通過明確市、區兩級政府(管委會)職能和古城保護的組織機構和職責,設立揚州古城保護專項資金,建立古城保護名錄,實行分區域保護,規範城市建設項目管理等內容,為揚州古城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19年1月1日,揚州市文化領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開始施行。該條例提出,加大對非遺項目的宣傳普及和分類保護力度,培養更多致力於非遺傳承的接班人。

「長期以來,揚州注重把法治貫穿古城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始終,通過建章立製對多年來揚州古城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的經驗進行固化,在法治軌道上保護揚州古城和揚州的傳統文化。」邱正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