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香港與內地在仲裁領域相向而行融合發展 ​司法部支持香港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商事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維

「雖然天氣不似預期,ICCA大會周邊活動風雨無阻率先‘開鍾’。」5月4日下午,香港大律師公會和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舉辦的仲裁論壇剛剛結束,香港特別行政區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即在他的個人社交媒體上發佈了包括上述內容的信息。

林定國所說的「ICCA大會」,是指於5月5日至8日在香港舉行的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大會(ICCA Congress),因其重要影響被稱為國際仲裁界「奧林匹克大會」。

仲裁論壇是ICCA大會的邊會。舉辦當日,香港正值雷暴天氣,但傾盆大雨及狂風大作都未能影響到仲裁論壇的盛況。來自20個司法管轄區的共140多名仲裁員、律師和法官參加了這一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局局長楊向斌的出席及其所帶來的關於中國內地仲裁發展的主題演講,在林定國的個人社交媒體上被特別提及。的確,中國仲裁事業的發展成就,很難不給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楊向斌所說,「當前,中國正在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而仲裁是國際通行的商事糾紛解決方式,以其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專業高效、仲裁裁決在國際上被廣泛承認與執行等獨特優勢,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也是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作為《紐約公約》(即《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締約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仲裁工作,積極支持和保障仲裁在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數據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明。據司法部統計,2023年,全國279家仲裁機構辦理仲裁案件超60萬件,總標的額1.16萬億元人民幣。2012年至2023年間,中國仲裁案件數量增長近5倍,仲裁標的額增長8倍,案件當事人涉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解決糾紛類型涵蓋金融、工程建設、合約買賣、知識產權保護、數字經濟等眾多領域,為國際經貿往來提供了優質、高效、專業的法律服務和保障,中國仲裁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持續提升。北京和上海位列最受歡迎仲裁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部還積極推動與包括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在內的香港地區仲裁行業加強交流合作,支持香港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商事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內地80多家仲裁機構共辦理涉外涉港澳台仲裁案件1.3萬餘件,其中涉港案件5600餘件,佔比近43%。內地有80餘家仲裁機構聘任港籍仲裁員共930多位(次),呈現出內地與香港在法治建設上相向而行、有機聯動、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是,司法部在香港設有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該公司發揮作為司法部香港窗口公司的橋樑橋樑平台作用,配合香港特區政府建設亞太區主要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特別是打造國際仲裁中心,做了大量溝通交流和調研工作。與香港律政司、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香港仲裁中心、北京仲裁委以及香港中資企業法律部就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建設工作進行研討,在此基礎上起草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仲裁協調發展支持香港打造國際仲裁中心研究報告》供有關方面參考;向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就發展仲裁提出意見建議;參與ICCA大會,協助相關仲裁論壇的籌備工作。

這是中央政府對香港仲裁事業予以大力支持的一個縮影。支持還在加碼——楊向斌表示,司法部將在既有合作項目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項目、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為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大灣區建設和「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高質量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

香港自身在仲裁方面也具有諸多優勢,如建立了完備的「仲裁友好型」法律制度體系,高素質國際化專業法律涉外人才供給充分,在國際商事爭議解決領域具有良好聲譽等。

正如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杜淦堃所說,香港的大律師有瞭解內地、語言及國際法律的優勢,香港法院也一直扮演著對仲裁進行監督與協助的角色,特別是在執行仲裁裁決方面,法院更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香港沿用普通法制度,令參與國際仲裁的當事人更明白運作,增強了使用香港的大律師或香港法院處理仲裁的信心。

香港還有成熟的優秀仲裁機構。據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以下簡稱港仲)秘書長劉煦婷介紹,港仲於1985年成立,是亞太區最悠久的仲裁機構。亞洲有多個仲裁中心,但是香港擁有大量的在語言、文化及處理和內地有關爭議等方面具有優勢的仲裁人才等獨特優勢。

此次ICCA大會報名人數已超過1300 人,創曆屆參會人數新高,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香港仲裁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及其吸引力。如杜淦堃所說:「盡顯香港作為國際仲裁中心的獨特及穩固的地位。」

「熱切期待與來自71個不同司法管轄的同業朋友們見面!」林定國在他的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ICCA大會盛況在即,香港仲裁更加輝煌的明天,同樣值得期待!

本報香港5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