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七號飛船載回農科種質資源:經歷11個月艙外輻射

1987年8月,我國第九顆返回式衛星首次搭載水稻、辣椒等種子,開啟了我國農作物種子的太空之旅。截至目前,航天育種的一大批新品種已經投入市場。

澎湃新聞獲悉,5月1日淩晨,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下稱「蘭州牧藥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創新團隊順利取回5份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麥等種子材料。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材料已在中國空間站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裝置上經歷了11個月艙外輻射,近日由神舟十七號飛船帶回地球。

據悉,科研人員後續將以該批種子為研究對象開展地面選育實驗,聚焦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和增強抗性,培育優良牧草新品種,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據介紹,蘭州牧藥所在航天育種領域具有多年工作經驗,此前已成功培育出「中天1號、2號、3號」三個國家苜蓿新品種和「中天4號」省級燕麥新品種,這些品種也已在生產中廣泛推廣應用。

何為航天育種?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劉錄祥此前介紹,「航天育種也叫太空育種,是讓種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進入太空,利用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環境誘發種子基因變異。種子返回地面後,再選擇可遺傳的優良變異用於培育優質高產多抗植物新品種。」

航天育種被認為是一種前沿科研手段,能夠提供原創、安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育種材料和種質基因源。而航天育種的關鍵之一是種子材料的空間搭載,劉錄祥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強調,「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空間站,開啟了空間站時代的航天育種。」

劉錄祥表示,育種專家可以通過開發空間輻射生物學艙外暴露裝備與技術,開展真正的太空誘變育種,構建基於空間站的航天育種新體系,一方面可以精準設計和深度解析航天誘變機理,另一方面可以開展航天育種關鍵技術及重大基因誘變發掘與性狀整合,開發多樣化的新品種。接下來,將結合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等重大工程,發揮航天育種在新種源創製中的優勢,開展協同攻關。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於2023年10月26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香港時間2024年4月30日17時46分,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湯洪波、唐勝傑、江新林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