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民族團結日」陽坊民族團結園揭幕

新京報訊(記者田傑雄)5月6日,是北京市「5·6民族團結日」,昌平區民族團結月活動在陽坊鎮舉行,主題為「石榴花開籽籽同心 民族團結鄰里相親」。當日,陽坊公園正式更名為「陽坊民族團結園」。除了有來自昌平區各鎮街以及陽坊鎮的機關、企業、村居民等200餘代表參與活動和揭牌外,現場也有從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等地遠道而來的客人。

6日上午,活動儀式還沒正式開始,在陽坊公園的小廣場上,各類民族美食攤位已經吸引了不少市民。「來來來,這是我們自己做的牛肉乾和酸奶,給您嚐嚐。」身著蒙古族特色服飾的莫日根站在攤位邊免費分發著從家鄉帶來的特產,他告訴記者,自己與團隊二十多位同事從內蒙古自治區阿魯高爾沁旗而來,「車程大概八個多小時,昨天晚上就到了。這些特產,是我們在家鄉自己做的,希望帶給北京的市民朋友嚐嚐。」

身著蒙古族特色服飾的莫日根向市民介紹家鄉美食。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身著蒙古族特色服飾的莫日根向市民介紹家鄉美食。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能跨越約700公里,專程來到昌平陽坊的這份情誼,得從2018年說起。昌平區陽坊鎮黨委書記鄭鬆介紹, 從那一年起,陽坊鎮便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高爾沁旗紮嘎斯台鎮開展結對幫扶,今年又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葉格鄉結為兄弟鎮。「前期我們主要是通過產業幫扶,讓當地優質的農產品走進北京市場。同時,我們各地也將通過紮實的基層治理、有效的公共服務、豐富的文體活動,攜手並進。」

當日,還舉行了陽坊民族團結園揭幕儀式,這也標誌著陽坊公園正式更名為「陽坊民族團結園」,未來這裏將開展更多民族文化活動。

實際上,昌平區民族團結月活動落地陽坊鎮,不只是因為這裏與民族自治地方攜手幫扶的過往,更因為陽坊鎮本身的歷史淵源。

老北京人腦海中的「陽坊」二字,一定與「涮肉」有關。而位於陽坊的西貫市村,被稱作「京北迴族第一村」,人們所熟知的陽坊涮肉,秉承的即是西貫市村的回族飲食傳統,也承襲了北京地區蒙、滿涮肉的形製。

餐飲是陽坊鎮的一張名片,也是打開陽坊故事的一把鑰匙。鄭鬆告訴新京報記者,清末以前的陽坊鎮是商旅聚集地,深秋時節,塞北的牛羊會經居庸關,由陽坊進入北京,「這裏是商旅的一處落腳地,因羊圈遍地,曾以‘羊房’得名。後來當地逐漸形成了交易市場,規模變大,又因這裏地處太行山之南,山南為陽,此後就有了‘陽坊’的名字。」

鄭鬆說,享譽京城的餐飲品牌,正是由民族文化與習俗特色所孕育的。歷史長河中,蒙古族、回族、滿族、漢族在陽坊交融,讓民族特色美食獲得認可,也成就了陽坊涮肉的品牌,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民族團結月活動啟動後,我們也將進一步將這裏打造為北京市民的休閑目的地。也希望市民朋友走進陽坊,體驗露營、小動物樂園、‘北京後花園’景區和一系列美食活動。」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