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機場鳥擊防範:多種猛禽巡視驅趕

首都機場上空是鳥類的遷徙通道之一,但鳥兒的光臨對於機場的淨空保護來說卻是不小的威脅,稍有不慎,有可能發生威脅飛行安全的鳥擊事件。

4月19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驅鳥員採用「叫遠法」在可控範圍內使用蒼鷹驅鳥。

2019年,首都機場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利用猛禽在鳥類食物鏈當中的頂端優勢,在全國率先引入獵鷹驅趕機場上空的鳥類,通過不斷探索嘗試,首都機場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馴養和現場作業方法,在全國民航業內得到了廣泛關注。

現階段,時常可以在機場跑道周邊看到驅鳥人員攜帶獵鷹作業的身影,也成為了機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最早引入機場的哈利斯鷹,已經在首都機場服役多年,可以說為首都機場驅鳥工作立下了赫赫戰功。

4月27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工作人員在觀鳥平台上觀看機場周邊的鳥類。

4月19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工作人員在飛機下降航路旁執勤。

近期,首都機場驅鳥人員驚喜地發現,驅鳥獵鷹們迎來了「第二代」,這是國內首個在機場繁育的獵鷹,它的家就在首都機場,將來待它長大後能為首都機場的鳥擊防範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4月27日,工作人員正在調試通過聲音驅鳥的設備。

隋國輝是首都機場鳥擊防範工作的資深技師,他率先將獵鷹驅鳥技術引入國內民航機場。「我們用於驅鳥的鷹分為‘驅趕鷹’和‘巡視鷹’,不同的鳥類,得用不同的鷹驅趕。」隋國輝說。

4月19日,智慧鳥情監測系統展示鳥情實時態勢。

4月19日,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智慧鳥情監測系統。

冬季飛臨首都機場上空的鳥兒最多,其中以雲雀、百靈鳥居多,它們體形較小,因此技師們用體形較小的雀鷹驅鳥。春季,鳥的數量少一些,但種類多,因此燕隼、蒼鷹等猛禽「上崗」驅鳥。

4月19日,工作人員在鳥類DNA鑒定實驗室鑒定外來侵入機場的鳥類品種。

4月19日,工作人員在進行鳥類DNA鑒定。

記者瞭解到,首都機場獵鷹驅鳥作業期間,採用了兩種控制措施以及一種技防措施,防止獵鷹誤入跑道上空。一種是放線法,這類似於放風箏,獵鷹與驅鳥技師之間使用棍子與一根長40-50米的線繩進行連接,以確保獵鷹在可控範圍內驅鳥。另一種方法是導軌法,也就是說在兩個點位之間固定約100米的繩軌,利用一段較短的線繩將獵鷹與繩軌相連,使獵鷹只能在兩點之間飛行。同時,驅鳥技師們在所有獵鷹身上安裝了GPS,實時掌握獵鷹方位。

4月27日,工作人員給燕隼安裝GPS。

4月19日,工作人員採用「叫遠法」在可控的範圍內使用蒼鷹驅鳥。

2019年首都機場剛開始使用獵鷹驅鳥時,尚未給鷹配置「集體宿舍」,一年後,鷹舍建成,每隻鷹都住上了單間。如今,單間還在,只不過「住戶」們換成了更為年輕的驅鳥「第二代」。

4月19日,剛「下班」的蒼鷹正舒服地在房間休息,等待著馴養員為其提供美味食物。

4月19日,蒼鷹在「集體宿舍」中。

為了讓獵鷹住得舒服,「集體宿舍」做了特別的設計,每間都有日光燈、站杆。記者注意到,鷹舍除了站杆後面的牆面貼了瓷磚,其餘都只用了水泥,整體看上去環境比較昏暗,這符合鷹的生活環境特點。一位驅鳥技師告訴記者,貼瓷磚的牆面主要作用是便於清理,「如果有糞便殘留在上面,工作人員用水一衝就可以清潔。」

4月27日,工作人員對水草進行清理,切斷食物鏈。

4月19日,隋國輝開闢的草種改良試驗通道。

隋國輝告訴記者,與5年前訓練父輩們的方式一樣,驅鳥技師將會同樣使用掄餌引導和巡迴訓練的方式培訓新一代鷹,「別看它們個頭不大,但趕起鳥來那是相當厲害,撲棱棱衝著就過去了。」

4月27日,驅鳥技師用「掄餌」方式讓燕隼盤飛驅鳥。

4月27日,燕隼盤飛驅鳥。

攝影 新京報記者 陶冉

采寫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李劼 劉晶 張湘涓

校對 吳興發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