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的「事故」終會成為故事

    臨近畢業,倒數幾次推開宿舍虛掩的門,門上的「福」字一如往常,桌上堆滿的鮮花還沒捨得扔,曾經送給室友們的新年小鈴鐺在床邊「叮噹」作響……只是我們,即將迎來離別的時刻。

    曾經,我們遙想這一天時還是嬉皮笑臉的,合計著每人要收拾出幾十個箱子,要從床底下掏出多少丟失的耳機和隱形眼鏡。然而,在即將惜別的前夜,無比思念的卻是最尋常的時刻,是不管多晚回宿舍,推開門總會迎來的那句「回來啦?」

    時間倒回2020年我們收到宿舍分配通知那天,全院的同學都在大群裡「撈人」,看到同樣的門牌號時要激動好久,趕快加上好友、拉起宿舍群,群名也是全員翻遍全網熱梗,精挑細選出來的。

    初見的那天,我們排著長長的隊挪進宿舍樓,聽來自五湖四海的室友操著不同口音進行自我介紹,互相奉上家鄉的特產,拚命給彼此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我還記得,有位室友高中管理嚴格,她來大學的第一天,就習慣性地疊起了豆腐塊。有意思的是,一週後,她便成功被我們「同化」,從此再也沒有好好疊過被子。

    不到一週,室友們的床簾、蚊帳也紛紛支上,迅速隔開了6個「小屋」,就像默默掛上「閑人免進」的牌子。但一拉開床簾,常有各式小零食映入眼簾。「Surprise!」某個室友總會從旁邊的簾後露出腦袋說:「出去玩給你們帶了好吃的!」聽到這話,一天的疲憊一掃而光。

    第一年,每個人的生日活動都是室友們特地拉了小群精心策劃的。那時,即使技術欠佳,我們還是會樂此不疲地互相幫忙化妝、修眉。但後來的我們,逐漸奔跑在互不相交的軌道上,實習、保研、考研、申請……我們越來越忙,回宿舍的時間越來越少,生日也是一切從簡,甚至逐漸忘記。

    之前,有位室友常常成為宿舍爭端的「矛盾源頭」。最「劍拔弩張」的時候,整個宿舍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貌合神離。這位室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以及「嚴以待人,寬於律己」的行事風格釀成的種種衝突,讓人覺得室友關係簡直就像正處在離婚邊緣的夫妻,一回「家」就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那位室友離開後,我們終於能夠「非暴力溝通」,不再內耗,逐漸變得親如一家。我們會互相遷就、彼此尊重,有人生病或是備考要早點休息,大家都會很有默契地提早關燈靜音。週末的夜晚,我們還會躺在床上一起玩「海龜湯」推理遊戲,然後結伴穿過走廊去洗漱。

    4年,就這樣轉瞬即逝,好多無腦而有趣的小插曲在即將分別的時刻湧入腦海:過年時,邊看春晚邊開啟的線上聚會和搶紅包;室長被迫轉發的全員脫單朋友圈;第一時間分享的戀愛煩惱或是放假通知;一起研究討論的《甄嬛傳》情節;無時無刻不爭論的南北方語言差異;重要場合互借的服裝;晚歸時催「回家」的消息;擼串喝啤酒的慶功宴……

    這是我們宿舍的故事,也是中國大學生宿捨生活百態的縮影,它是欣賞、嫉妒、祝福和抱怨等多種複雜情感的混合物。

    截至目前,超過15萬人聚集在「機智的宿捨生活」豆瓣小組,不少人「抽水」自己的室友「傳遞焦慮」「沒邊界」「孤立他人」……一些缺乏集體生活經驗的大學生們,在這個生態圈里感到明顯的不適。

    一個現實問題被推到我們面前:在專業學習教育之外,如何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改善人際關係,提升共情能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鍾,衛生習慣、作息時間不一致是常態。這就導致在同一宿舒奧尼,時常會產生衝突和碰撞,「因為一個舍友,愛上一整座圖書館」的無奈情況也不時出現。

    每一個人都在建構著宿舍,同時宿舍也在建構著人。就像人一樣,每個宿舍都會打造出自己的「性格」。有的宿舍是室友間「各自為戰」,大家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一個小小的矛盾都會成為衝突的「導火索」;有的則像《老友記》,是「能量場」,遇見即是幸運,還能夠和而不同,手挽手共同前行。

    不管怎樣,「沒有必須和解的關係,也沒有永恒敵對的關係」。此去經年,那些「事故」都會化為故事,我們都會默契地給那段時光賦予美好的意義。繼續讀書的我們,還會遇到新的室友,住進一個新的「家」,展開一段新的故事,經歷新的「愛恨情仇」……

葛容辰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0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