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驅鳥迎來「獵鷹二代」,長大後將上崗

碧草鮮花、水清岸綠,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讓遷徙的鳥兒重新選擇落腳或者「落戶」北京。首都機場上空是鳥類的遷徙通道之一,但鳥兒的光臨對於機場的淨空保護來說卻是不小的威脅,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威脅飛行安全的鳥擊事件。

2019年,首都機場利用猛禽在鳥類食物鏈當中的頂端優勢,在全國率先引入獵鷹驅趕機場上空的鳥類。現階段,時常可以在機場跑道周邊看到驅鳥人員攜帶獵鷹作業的身影,這也成為了機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最早引入機場的哈利斯鷹,已經在首都機場服役多年,為首都機場驅鳥工作立下了「赫赫戰功」。近期,首都機場驅鳥人員驚喜地發現,獵鷹「王者」們迎來了驅鳥「第二代」,它們是國內首個在機場繁育的獵鷹。驅鳥「鷹二代」長大後,也將加入首都機場的鳥擊防範隊伍。

4月19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工作人員帶著獵鷹在飛機下降航路旁執勤。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19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工作人員帶著獵鷹在飛機下降航路旁執勤。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不同獵鷹盯防不同鳥類

隋國輝是首都機場鳥擊防範工作的資深技師,他率先將獵鷹驅鳥技術引入國內民航機場。說起驅鳥,隋國輝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們用於驅鳥的鷹分為‘驅趕鷹’和‘巡視鷹’,不同的鳥類,得用不同的鷹驅趕。」冬天和春天,飛臨首都機場上空的鳥類不盡相同,整體上來看,冬季鳥兒數量最多,其中以雲雀、百靈鳥居多,它們體形較小,因此技師們用體形較小的雀鷹驅鳥;春季,鳥的數量少一些,但種類多,因此就派雀鷹、燕翅鷹、蒼鷹等猛禽「上崗」驅鳥。

4月19日,工作人員採用「叫遠法」在可控的範圍內使用蒼鷹驅鳥。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19日,工作人員採用「叫遠法」在可控的範圍內使用蒼鷹驅鳥。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同為在空中飛翔,用以驅鳥的獵鷹何以如此「聽話」,既能驅趕鳥類,又能不冒冒失失地影響到航班飛行安全?新京報記者瞭解到,首都機場獵鷹驅鳥作業期間,採用了兩種控制措施以及一種技防措施,防止獵鷹誤入跑道上空。一種是放線法,這類似於放風箏,獵鷹與驅鳥技師之間使用棍子與一根長40-50米的線繩進行連接,以確保獵鷹在可控範圍內驅鳥。另一種方法是導軌法,也就是說在兩個點位之間固定約100米的繩軌,利用一段較短的線繩將獵鷹與繩軌相連,使獵鷹只能在兩點之間飛行。同時,驅鳥技師們還在所有獵鷹身上安裝了GPS,能夠實時掌握獵鷹方位,確保其始終在安全區域內飛行。

4月27日,工作人員給燕隼安裝GPS。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27日,工作人員給燕隼安裝GPS。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每隻鷹都住上了「單間」

2019年首都機場剛開始使用獵鷹驅鳥時,尚未給鷹配置「集體宿舍」,一年後,鷹舍建成,每隻鷹都住上了單間。五年後的今天,單間還在,只不過「住戶」們換成了更為年輕的驅鳥「第二代」。

隋國輝告訴記者,與5年前訓練獵鷹「父輩們」的方式一樣,驅鳥技師會通過掄餌引導和巡迴訓練的方式培訓新一代鷹,「別看它們個頭不大,但趕起鳥來那是相當厲害,撲棱棱衝著就過去了。」

4月27日,首都機場,燕隼正在驅鳥。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27日,首都機場,燕隼正在驅鳥。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為了讓獵鷹住得舒服,「集體宿舍」做了特別的設計,每間都有日光燈、站杆。記者採訪時,剛「下班」的兩隻栗翅鷹正舒服地在各自房間里休息,等待著馴養員為其提供美味食物。除了站杆後面的牆面貼了瓷磚,鷹舍其餘部分都只用了水泥,整體環境看上去比較昏暗,這符合鷹的生活環境特點。一位驅鳥技師告訴新京報記者,貼瓷磚的牆面主要作用是便於清理,「如果有糞便殘留在上面,工作人員用水一衝就可以清潔。」

4月19日,剛「下班」的蒼鷹正舒服地在房間休息,等待著馴養員為其提供美味食物。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19日,剛「下班」的蒼鷹正舒服地在房間休息,等待著馴養員為其提供美味食物。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優化改良草種也能驅鳥?

在首都機場,驅鳥的不僅有獵鷹,草種優化改良同樣是很好的驅鳥方式。

首都機場飛行區擁有600萬平方米的天然草坪,以前草坪生長茂盛,草種豐富多樣,容易吸引大量鳥類棲息停留。為了控制鳥類在飛行區的活動,切斷食物鏈,首都機場嚴格控制草坪高度低於30釐米,同時逐步替換草坪草種,栽種野牛草便是主要方法。

4月27日,工作人員對水草進行清理,切斷食物鏈。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27日,工作人員對水草進行清理,切斷食物鏈。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春天時節,飛行區的大部分野牛草尚未「冒頭」,看上去光禿禿的,不過即使再過些時日,全部野牛草破土而出,草高也不過20釐米,比普通草種矮很多,更為重要的是野牛草不易結籽。「沒有籽,鳥類就失去了食物源,它們就不會在首都機場停留。這種草可以從根源上干預食物鏈,減少鳥類食物來源。」隋國輝說。

為了更好地利用野牛草,隋國輝還開闢了一條專門的通道,用盆栽的方式試驗不同濕度條件下野牛草的生長情況,這條通道被他稱為草種改良試驗通道。「咱們要做草種改良,就得摸清楚包括野牛草在內的各種草種的‘脾氣’,通過在試驗通道栽種野牛草,我們的工作人員也可以更好地辨認這種草,做好草坪維護。」

4月19日,隋國輝開闢的草種改良試驗通道。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19日,隋國輝開闢的草種改良試驗通道。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首都機場還上線了智慧鳥情監測系統,機場西跑道、東跑道安裝光電攝像頭,每個攝像頭可捕捉半徑1公里範圍內的鳥類。攝像頭將實時捕捉到的圖像回傳到後台系統,通過系統智能識別鳥種和威脅程度,自主調動現場驅鳥設施進行驅趕,如威脅持續升級,系統會第一時間提示鳥情監控席位的工作人員進行處理,啟動相應的鳥情預警和應急預案。

4月19日,首都機場智慧鳥情監測系統展示鳥情實時態勢。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19日,首都機場智慧鳥情監測系統展示鳥情實時態勢。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4月19日下午1點左右,鳥情監控席位工作人員收到系統信息,提示東跑道南區域發現鳥群活動。該工作人員迅速通知驅鳥技師,到鳥情活動區域及時處置。

下一步,首都機場還計劃上線哪些驅鳥方式?隋國輝說,「防大鳥」「防群鳥」和「防止低空發生的鳥擊事件」,仍然是機場鳥擊防範的重點,因此,未來首都機場將持續優化機場和周邊的生態環境結構,儘可能製造機場內部生態環境與外部環境的生態差異,不吸引鳥來覓食棲息。同時,將進一步研究探索夜間探鳥輔助設備和鳥類驅趕的新方法,應對夜間遷徙活動的鳥類;此外,首都機場還將通過應用智能探鳥系統,探索更加快速高效的巡查驅趕模式。

4月27日,工作人員正在調試通過聲音驅鳥的設備。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4月27日,工作人員正在調試通過聲音驅鳥的設備。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