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中法的「老航班」:我在中國感到更有活力

影片:從法國啟航,「老航班」為何一次又一次回到中國?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8日電 題:往返中法的「老航班」:我在中國感到更有活力

作者 曾玥

「I am what I am」,這是張國榮演唱的中文歌曲《我》里的首句歌詞,也是法國音樂劇演員、歌手洛朗·班(Laurent Bàn)在這首自己最喜歡的中國音樂作品里最受觸動的一句。

「我喜歡講述故事的歌曲,這些故事會通過歌詞文字,觸摸內心深處的情感。」近日,洛朗·班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以自身經歷詮釋音樂直抵人心、藝術跨越國界的力量。

從17歲開啟舞台人生,到千禧年代首次來華巡演,這位被中國粉絲親切稱呼為「老航班」的藝術家,在音樂的牽引下跨越8000多公里,頻繁往返於中法兩國。對他而言,今年有著更為特別的意義——2024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暨中法文化旅遊年,「我在中國待的時間幾乎比在法國還多」。

如果說《我》是一場堅定的自我剖白,那麼洛朗·班對於「我是誰」的尋覓,則在於身份與角色的轉換之間,在於從法國到中國的往來之間,在於人與世界的連接之間。

法國音樂劇演員、歌手洛朗·班(LaurentBàn)。李太源 攝

法國音樂劇演員、歌手洛朗·班(LaurentBàn)。李太源 攝

啟航:畫與音樂劇

在成為一名音樂劇演員之前,洛朗·班幾乎每日與畫為伴,相信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名畫家。

那是一個向內求索的世界。「每次花幾個小時獨自一人冥想、畫畫,試著通過繪畫來理解‘我到底是誰’。」

直到17歲,洛朗·班開啟了另一個世界。那年的他放下畫筆,走上舞台,演唱了法語音樂劇《星幻》(Starmania)里的歌曲《一個憂傷者的求救》(S.O.S.D’un Terrien en détresse)。

在歌詞對「為何而生,為何而逝,為何而喜,為何而泣」的叩問中,洛朗·班感受到舞台表演即時而強烈的反饋如同潮水般湧來。飆升的腎上腺素拍打著他的感官,使他想要一次又一次喚醒這股強烈而迷人的力量。於是,音樂劇和舞台,成為他時至今日不褪的熱愛。

2019年,法語音樂劇《搖滾莫紮特》在中國巡演,洛朗·班(LaurentBàn)在劇中飾演薩列里。湯亮 攝

2019年,法語音樂劇《搖滾莫紮特》在中國巡演,洛朗·班(LaurentBàn)在劇中飾演薩列里。湯亮 攝

由「內」向「外」的轉身處,畫與音樂劇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認為繪畫藝術是一種平衡。」在洛朗·班看來,創作一幅畫,需要調配色彩和明暗,平衡線條、形狀、空間和質感,各種元素最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為畫作想要表達的意涵服務。

而音樂劇,則是洛朗·班眼中靈動的畫。每當構思如何表現角色時,他仍會運用繪畫的原理,將舞台的燈光、服飾、場景等視作畫里的各種元素,對比、搭配、調試,以達平衡。

不僅如此,洛朗·班也將自己的身體視為繪畫時使用的不同型號的鉛筆:他會根據角色需要改變外形,例如在扮演《孤星淚》的冉·阿讓時,增重10公斤以貼近「強壯野獸」的角色形象;當以不同的角色登台時,他也會變換發聲方式,用不同的嗓音和聲線塑造性格各異的人物。

「所有這些細節都與我想要創造的角色有關。我總是試圖創造很多細節,就像在畫一幅畫一樣。」

近日,洛朗·班(LaurentBàn)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以自身經歷詮釋音樂直抵人心、藝術跨越國界的力量。李太源 攝

航跡:「一次又一次回到中國」

正如中國粉絲起的諧音昵稱「老航班」,洛朗·班也確像一架頻繁往返於中法的航班,從千禧年代首次來華開始,「就再也沒有停下來,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中國」。

「這是一個完美的名字,這就是我在法國和中國之間的生活寫照。」即便已經談論多次,但對洛朗·班來說,今年有著更加特別的意義——2024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暨中法文化旅遊年,「我在中國待的時間幾乎比在法國還多」。

2023年,洛朗·班來華參加法語音樂劇明星集錦音樂會。圖為音樂會現場洛朗·班(LaurentBàn)與觀眾互動。湯亮 攝

2023年,洛朗·班來華參加法語音樂劇明星集錦音樂會。圖為音樂會現場洛朗·班(LaurentBàn)與觀眾互動。湯亮 攝

回顧過去近20年,洛朗·班已經數不清來華的次數,但對中國的發展變化記憶猶新。「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有一種創造的能量。」他說,這是一個發展日新月異的國家,「在中國,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中國人創造新事物的能量非常強大,近20年來,我看到了人們越來越富有創造力」。

與此同時,洛朗·班見證了法語音樂劇在中國從默默無聞、到漸成氣候、再到一票難求的盛況,也由此收穫了不同代際的中國觀眾和中國朋友。「我在這裏感到更有活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一次又一次回來,因為我真的覺得這裏也給予了我能量。」

近日,洛朗·班受邀與中國的古箏演奏者合作《搖滾莫紮特》(Mozart L’opera Rock)里的名曲《殺人交響曲》(L’Assasymphonie)。

當中國傳統彈撥樂器遇上法國搖滾歌曲,洛朗·班直呼喜愛這種「有趣的混搭」,全新的演繹為歌曲注入新的活力,在賦予新意義的同時,萌發新的理解與感悟,「這是對法中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的致敬」。

4月30日,洛朗·班(LaurentBàn)在錄音棚內錄製歌曲。李太源 攝

4月30日,洛朗·班(LaurentBàn)在錄音棚內錄製歌曲。李太源 攝

航向:「我更像是世界公民」

洛朗·班認為,自己與亞洲的連結並非無根之木。

祖輩是幾百年前的蒙古族人,父親來自匈牙利布達佩斯,自己出生於法國——每每說起這段家史,他總不忘提及身體里流淌的亞洲血液,和冥冥之中的亞洲情緣,「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我的根在這裏」。

比起「法國人」的定義,洛朗·班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個世界公民」。他喜歡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交流觀點、分享文化。

近日,洛朗·班(LaurentBàn)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以自身經歷詮釋音樂直抵人心、藝術跨越國界的力量。李太源 攝

「我認為法中兩國有很多共同之處。」作為歷史愛好者,洛朗·班總能在兩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中找到呼應——法國街頭一塊古老的石頭可以照見一座城市的過去,正如中國長城上的一片磚牆承載著幾代王朝的歷史。

於他而言,遵循歷史的「石頭」,可以探明「我從哪裡來」;而以音樂劇為代表的文化藝術,為法中兩國提供了相互學習借鑒的富礦,孕育「去向何方」的未來。

在華巡演時,洛朗·班總是會在緊湊的日程里抽出休息時間去看一場中國音樂劇,與中國同行一起,探討中國文化與紐約百老彙、倫敦西岸、法語音樂劇等異域風格的碰撞與融合,構思新一代音樂劇創作和演繹的合作之道。

「我認為這是我們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進一步開展文化交流的最好方式。」劇雖有落幕,情卻未完結。這位易於共情的藝術家時常會在各個社交媒體收到各國觀眾的來信,為人與人、心與心的真誠觸碰所感動。

這也讓他更加確信,藝術能夠點燃人類共通的情感,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相連。即便人們出生在不同的地方,遵循著不同的規則生活,浸潤著不同的歷史文化,「但我們都來自地球,我們都是兄弟姐妹」。(完)

【編輯:李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