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遺鷗在內蒙古的消失與回歸

中新網鄂爾多斯5月8日電 題:遺鷗在內蒙古的消失與回歸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8日一早,清風徐來,泊江海泛起陣陣漣漪。魏軍簡單洗漱畢,就開著電單車沿海邊巡視他的老朋友——2000餘隻遺鷗。

在海上,這些遺鷗嘰嘰喳喳的鳴叫聲,讓魏軍心情大好。「喜歡遺鷗這也是我多年來唯一不變的愛好。甚至能判斷出哪只遺鷗在戀愛,哪只遺鷗已經結婚。」「現在除了我喜歡遺鷗外,連上小學的兒子也能對遺鷗說出個子醜寅卯。」

圖為泊江海上的遺鷗。張鑫供圖圖為泊江海上的遺鷗。張鑫供圖

遺鷗是世界公認的瀕危鳥類,在中國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公開資料顯示,1929年,遺鷗在內蒙古首次被人類發現,直到1971年才被確定為一個獨立的物種,是人類發現最晚的鷗類。動物學家與它相識恨晚,為它們取名「遺鷗」,意為被遺忘的鷗鳥。

53歲的魏軍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勝管理站站長,他腳下的泊江海,隸屬於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泊江海子鎮,總面積8平方公里,2012年被《國際濕地公約》執行委員會確定為國際重要濕地,編號為1148號。

魏軍與泊江海的緣分始於2002年。彼時,剛從部隊轉業不久的他甚至沒有聽說過遺鷗,他只是聽當地村民介紹,「泊江海上的遺鷗,最多時有近萬隻,這麼多的遺鷗,在整個中國也非常罕見。」

喜歡琢磨事的魏軍開始追溯遺鷗落戶泊江海的秘密。「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告訴我,這裏屬於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濕地,其生態系統為遺鷗提供了棲息、繁殖的良好環境條件。」

然而,就在魏軍為泊江海上的遺鷗自豪不已之際,2016年,由於乾旱等原因,「這片海(指泊江海)開始萎縮,好不容易聚集到的遺鷗以及其他一些候鳥全不知蹤影了。」

此等遭遇,讓魏軍心情悵然,但他沒有選擇離開,他相信泊江海會變好。2018年,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積極努力下,通過生態補水以及其他手段,萎縮的泊江海再次煥發生機。

「2019年久違的遺鷗出現在泊江海上,不過只有10只。」魏軍開始期盼能有更多的遺鷗出現,這一次他沒有失望。從2020年至今,這裏的遺鷗年年都在增加,一直到現在的2000餘隻。「與遺鷗一同回歸的還有丹頂鶴、白鸛等80餘種水禽候鳥。」

5月8日下午,魏軍獲悉,在保護遺鷗方面,東勝區公安分局泊爾江海子派出所已經開始採用信息化、數字化等層面進行管理。

圖為在泊江海參觀遺鷗的當地民眾。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攝圖為在泊江海參觀遺鷗的當地民眾。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攝

泊爾江海子派出所所長尚鐵旦介紹說,目前轄區有高清監控探頭89路,實現了轄區主要道路口影片監控全覆蓋。現已將轄區濕地保護區等重點場所納入生態警務室聯動監控指揮平台,通過科技賦能,提升了遺鷗濕地保護區預警防控、精確打擊的社會治理能力。

尚鐵旦表示,今年以來,該所已全面構築起「空、地、湖」立體化巡防體系,持續鞏固生態「第一道防線」,確保遺鷗在泊江海上有不變的安逸與舒適。(完)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