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院式歷史建築怎麼精細化修繕?北京出台首個技術導則

青磚灰瓦,雕花門窗,四角高翹,每寸空間都訴說著歷史與生活,這就是北京四合院。承載歷史文脈的合院建築經過專業修繕,煥發出新光彩新生機。新京報記者瞭解到,5月9日,北京市住建委發佈了《北京市合院式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對合院式歷史建築從勘察測繪檢測鑒定、保護施工方案、保護修繕施工到驗收予以全流程關注,對修繕過程中的材料工藝等進行了重點控制,為保護合院式歷史建築價值提供技術支撐,這也是北京出台的首個相關技術導則。據悉,目前,北京已公佈合院式歷史建築520棟(座)。

東四四條85號院。北京市住建委供圖東四四條85號院。北京市住建委供圖

「恢復原狀」還是「保留現狀」?要遵循完整性、真實性原則

合院式歷史建築絕大多數建於清代至民國時期,年代跨度長,各時期的建築單體具有不同時代的特色。記者瞭解到,在目前已掛牌的合院式歷史建築中,有400餘座為傳統民居,且多數仍有居民居住,對其修繕不僅僅是為了保存歷史價值,還應通過功能改善和環境提升,適度滿足居民現代生產生活需要,促進歷史建築的合理有效利用。

此次發佈的《導則》中,將合院式歷史建築按照建築結構分成了木結構和磚木結構建築兩類。

木結構建築指用傳統方式建造,由木質的柱、梁、檁、枋等通過榫卯連接形成主體結構體系的建築,還包括木結構承重的構築物。磚木結構建築主要由磚牆承重,上部採用木質或鋼質三角形屋架,大多數使用近現代材料工藝做法建造的建築,還包括磚承重的構築物。

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張越介紹,「除了建造方式不同,各時期的建築外觀上也有很大差異。早期傳統民居多為木結構坡屋面青磚灰瓦,民國時期的建築增加了西洋門、局部平頂,還有二層獨棟洋樓,拱券門窗、西洋式磚簷,掛簷板、倒掛楣子、坐凳楣子、室內隔斷和地面花磚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必須嚴格按照形式和工藝的特徵進行維護修繕。」

《導則》中對兩類建築的結構維護提出分類措施,比如木結構建築重點在於對木構架、木柱、木構件修繕,包括木柱抽換、墩接、挖補等措施都有具體要求;磚木結構建築則側重於牆體加固、外牆清洗、樓面和屋架加固等內容。

由於各建築包含歷史特徵及現狀各不相同,《導則》提出了「恢復原狀」和「保留現狀」兩種修繕干預原則,在價值評估的基礎上,科學理解和分析,保證其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原則下作選擇。《導則》要求,在進行維護修繕前,應對歷史建築現狀進行評估。如果建築有殘缺,或現存的部位有明顯後期改動,經專家論證和評審,可對殘缺或後期改動部位實施原狀恢復。對一些不影響結構安全的部位或構件,可維持現狀,或按現存外觀和做法進行修復。

對有價值的特殊部位重點控制

根據《北京市歷史建築保護圖則》要求,每處歷史建築都有多個有價值部位(構件),包括石活、磚雕、木雕、牆面、瓦件脊飾、裝飾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對有價值部位(構件)的保護,是歷史建築維護修繕的重點。

張越介紹說:「不少合院式建築的大門處都有‘抱鼓石’,造型精緻,有圓鼓也有方鼓,鼓心圖案有麒麟臥鬆、鬆鶴延年、牡丹花、寶相花等,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此類石活在修繕時應儘量原位保留;帶有雕刻圖案的應保留,局部修補;新添配石活表面應按原手工加工工藝處理,不應有現代工具加工痕跡。」

在不同時期的建築中,相同部位的工藝做法也不盡相同。合院式建築特有的「倒掛楣子」,傳統建築多採用步步錦的樣式,與門窗形式一致,代表步步錦繡。而在近現代時期,楣子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有菱形圖案也有花草雕刻圖案,帶有年代特徵。對於這類有價值部位的維護修繕,《導則》要求,保存基本完好或有輕微損壞的宜原位修繕。對局部損壞的部位,應先剔除腐朽,處理好結合面;可採用拆拚、移植等方法,充分利用原物原料。

掛簷。北京市住建委供圖掛簷。北京市住建委供圖

嚴格遵循傳統工藝做法 技術要點精準指導

合院式建築的建造方法和有價值部位加工工藝精細,充分體現了工匠的傳統技藝,《導則》提出要嚴格遵循傳統工藝做法,並逐一列舉出修繕過程中的技術要點。

對合院式建築常見的屋面基層修繕,《導則》就對其工藝流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清理、打點木基層-望板勾縫-刷防腐-苫護板灰-苫墊層泥背-拍泥背-苫青灰背-刷漿壓活-三漿三壓成活」,並提出「修繕後應牢固,無鬆動、開裂;基層表面平整、厚度均勻;基層的坡度曲線平順」。

為做好地仗油飾的修繕,《導則》對油飾做法提出要求「當油飾面層出現表面層退色、局部開裂、起皮等病害時,可局部修補;基層起鼓、酥鬆、粉化、面層老化等嚴重病害,宜剷除重做。施工時應將損壞面層清除乾淨,不得損傷原有結構層」。

《導則》中對修繕技術的詳細說明,為施工流程質量控制和驗收提供了依據,也是對傳統工藝的有效保護與傳承。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