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16年變遷:大學生佔比翻倍、建築業減少1500萬人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 2023 年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自 2009 年以來,這項報告已連續發佈了 16 年,它持續追蹤著農民工群體的規模、流向和分佈等情況。需要提前說明的是,《報告》中的農民工是指戶籍仍在農村,年內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從業半年及以上的勞動者。

過去 16 年里,農民工總數雖然仍在增加,但增長速度早已減緩,且跨省流動的比例持續下降。與此同時,大齡農民工成主體、高學曆者有所增多,調查報告繪製了農民工新的畫像。

而《報告》最引人關注的,是在建築業的農民工越來越少了。

1500 萬農民工離開了建築業

在農民工就業比例最高的六大行業中,屬於第二產業的製造業和建築業的從業者人數持續下降,而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第三產業的佔比在提高。

儘管在農民工從事的各大行業中,建築行業的月均收入在過往十年里都名列榜首,但相較於 2014 年有 22.3% 農民工從事建築業,到 2023 年已經降至 15.4%,合計超過 1500 萬人從這個行業離開。

這種局面首先與過去一年房地產開發項目減少有關。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23 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 110913 億元,比上年下降 9.6%。而這一年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數量也較上一年減少了 650 萬人。

其次,越來越多農民工隨著年齡增加,進入建築業的難度也在增加。2019 年,全國多地發佈建築業「清退令」,60 週歲以上男性、50 週歲以上女性被禁止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施工作業。而一些工地的實際招聘年齡標準還要更高:《中國青年報》在 2022 年的一篇報導中提到,在一個工地招工網絡平台上,大量招工啟事都註明了只要「55 歲以下」的工人。

另外,新生代農民工也正在打破人們以往的「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訓少、多從事製造業或建築業」群體印象,其就業也較老一代人呈現出不同偏好。

大學學曆農民工,近十年佔比翻一番

相比上一代人,如今的農民工文化程度已有明顯提升。2023 年,有 15.8% 的農民工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曆,十年前這一數字僅為 7.3%。隨著文化程度的提升,更多勞動力也在向第三產業聚集。

2023年,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已佔農民工總數的 53.8%。離開第二產業的農民工大多進入了第三產業,其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增長快速,十年間增長近 100 萬人,2023 年達到 3779 萬人。

《農民日報》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選擇不只看掙錢多少,更要看性價比。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工人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相比之下工作時間更靈活、更自由的新就業形態顯得更有吸引力。

如今,農民工留鄉工作成主流

在 2008 年,超半數的農民為了謀生需要背井離鄉,而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工省內流動的比例已增長至 61.8%,只有不到四成的人選擇跨省去工作。

這背後有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跨省流動的農民工主要來自中西岸地區,由於近年來東區沿海省份的產業升級,相當一部分製造業向中西岸地區轉移。

此外,中西岸地區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也是吸引農民工就業的重要因素。2020年,《經濟日報》就農民工向中西岸回流現象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統計學院教授李昕,他提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引導了 1 億人口在中西岸就近城鎮化。

同時,老齡化也是影響農民工出遠門的一個因素。《報告》顯示,截至 2023 年年末,全國農民工平均年齡為 43.1 歲,其中超過三成農民工年齡達到 50 歲。

而年齡漸長,外出打工的動力愈低。2023 年,本地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 46.6 歲,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平均年齡是 38.9 歲。

無論是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的新生代農民工,還是年歲漸長的大齡農民工,這個近 3 億的群體,是中國城市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變遷,也是中國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