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發力|一粒小麥如何實現「身價倍增」?

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將一粒小麥「吸乾榨淨」,真正實現小麥價值最大化?

5月9日,記者跟隨「行走先行區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見證了小麥從基礎加工到深加工後「身價暴增」的蝶變新生,以及中裕集團領先全國的全產業鏈一體化綜合利用模式。

進入中裕集團,全景式展廳展現了從小麥種植足跡和加工史、到中裕集團探索打造的「三產融合、綠色循環」小麥全產業鏈,再到自主培育、研發各類小麥初加工和深加工產品品牌……經過了二十一年的自我發展和超越,目前,中裕位居全國小麥粉加工企業第11位、掛面加工企業第5位、小麥主食品加工企業第2位。

相較於傳統農業種植加工模式,中裕在全國首創了「三產融合、綠色循環」的「中裕模式」,率先打造了我國最長最完整的小麥全產業鏈,包含了「高端育種、訂單種植、倉儲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養殖、蔬菜種植、食品加工、餐飲商超服務」等十大板塊。

通過這條產業鏈,中裕生產出了10大類600多種產品,包括麵粉掛面系列、穀朊粉酒精系列、高纖維繫列、糖醇蛋白肽系列、純糧豬肉系列、烘焙系列、麵食速凍系列、綠色蔬菜系列等。公司年小麥加工能力120萬噸,年產麵粉50萬噸、掛面42萬噸、穀朊粉11萬噸、特級酒精20萬噸、膳食纖維2.5萬噸、蛋白肽2萬噸、速凍食品2萬噸、烘焙食品2萬噸,年出欄生豬150萬頭,年營業收入超100億元。

據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付蕊介紹,此模式提檔升級的顯著優勢在於,產業鏈的綜合利用沒有任何資源浪費,上一環節的產品正好是下一環節的原料。

她表示,通過高端育種、訂單種植收購強筋優質小麥,進入食品初加工環節,用小麥20%的部分生產中裕牌麵粉和掛面,剩下的80%進行深加工,生產赤蘚糖醇、蛋白肽、膳食纖維等。在小麥加工環節中的麩皮麩糠,以及深加工環節產生的廢棄物等,又進入新能源綜合利用的環節,將沼氣、沼渣配比麩皮麩糠進行純糧喂養,一年以上喂養後,經過豬肉生產運送到餐飲、商貿領域。而豬的糞汙則返還到蔬菜種植基地,實現綠色生產的閉環和循環。同時,中裕全產業鏈自產、自供、自加工的麵粉、肉、菜、蛋等產品,供給自營便利店、快餐店、團餐店、烘焙店等,從源頭保證食材的安全放心。

「麵粉生產加工企業能夠自主育種、種植,還把整個產業鏈的產品加工做到終端市場,在全國是唯一的企業。」付蕊表示。

而科技創新和研發則主要賦能小麥深加工,「黑科技」加持下,小小的一粒麥也能「身價倍增」,釋放高價值。

中裕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動力,創建了國家小麥加工重點實驗室等省級以上科研平台12家,引進國內外知名科研團隊26個,每年科研投入3.6億元,重點發展小麥精深加工,實現了以小麥加工副產物生產膳食纖維、蛋白肽、抗性糊精的三個「全國第一」。

付蕊表示,中裕集團從小麥麩皮提取出高品質膳食纖維,市場價從麩皮的2000元一噸,提高到膳食纖維粉的2萬元一噸;直接從濕麵筋中提取蛋白肽,市場價從穀朊粉的16000元一噸,提高到蛋白肽的22萬元一噸。電子級無水酒精適應了鋰電池電解液EMC市場高速擴張的需要,與新能源巨頭達成合作,正式進軍新能源領域。抗性糊精項目,採用國內最先進的異構化技術,產品得率、純度均高於90%,廣泛應用於食品、生物醫藥、保健品等行業,年可新增產值6億元。

據權威機構測算,傳統小麥加工每噸產值3700元左右,中裕全價值利用小麥,每噸產值9140元,比傳統加工提高2.5倍。

目前,中裕的終端餐飲板塊,受到市場和顧客的認可和歡迎。中裕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線下線上銷售網絡,產品走進了全國2.2萬家大型超市和30萬家中小型超市。線上,登陸30多家電商平台,跨界融合發展餐飲商超業,打造了「中裕快餐」、「法蘭卡1876」西點、「麵食家」主食等自營實體店800多家,並借助多年的餐飲積累和行業實力,精準發力團餐業務。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 記者宮小昀 王瑛琪 董婉婉 策劃 馬景陽)

責編:高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