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專利變成「紅利」,2024年上海市專利轉化運用十大典型案例公佈

圖源:東方IC圖源:東方IC

按照國家《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和《上海市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相關部署要求,為及時推廣本市開展專利產業化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經驗,上海市知識產權局評選形成了《2024年上海市專利轉化運用十大典型案例》,在全市營造有利於專利轉化運用的良好氛圍。以下為十大典型案例——

案例1

上海交通大學

「完成人實施」模式助力高校專利技術創新創業

上海交通大學首創「完成人實施」成果轉化模式,按照一定的比例,由學校和教師共享專利權,支持教師按照專利成本價格回購學校專利權自主創業或按照三方評估價格向科技企業轉讓,形成了「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完成人+教師自主實施創業+高校未來收益保證」的成果轉化新路徑,進一步解除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束縛,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

該模式極大激勵了教師創新創業積極性,成功孵化了「術銳®機器人」等一大批優質科技企業。術銳®機器人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台獲批上市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已完成手術逾500例,手術成功率100%;臨床實踐中包含了多項世界、亞洲或中國的首例術式超33項。目前,術銳機器人已形成了完備的自主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截至2024年1月底,公司提出全球知識產權694項(已授權353項,待授權341項),擁有中國專利177項、海外專利78項,全球待授權專利申請326項,全球註冊商標和商標申請113項。

案例2

同濟大學

以評促轉,打造高校科技硬實力宣傳平台

同濟大學建立「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年度評選機制,自2020年起,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連續4年舉辦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前三屆活動累計收到近200項專利和300餘位科研人員參與評選,有效探索了立足市場化、著重產業化的高校科技成果多元評價體系。

通過持續舉辦十大成果評選活動,建立系統化成果評估服務體系,為後期成果產業化培育孵化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新材料、先進製造、能源環保等優勢領域,組建了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和投資界的專家顧問、技術經理人、科學家團隊為核心的評估服務團隊,對科技成果的科學性、創新性、先進性、成熟度、應用價值和轉化效果等進行判斷和分析。同時,對最終評選誕生的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同濟大學還提供知識產權專業運營服務和轉化孵化資金,每個項目最多可獲得100萬元的概念驗證經費。

案例3

華東理工大學

以「共享」為特色、以「許可」為模式 「校企」協同促進高校知識產權運營

華東理工大學設立了專職技術轉移機構,實行知識產權全週期管理,通過賦予發明人更大自主權、處置權,與教師「共享」,催生研發與轉化活力;構建跨單位協同創新團隊,與其他科研院所、企業「共享」,協同攻關「卡脖子」技術;重視佈局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與行業「共享」,聯合行業多家龍頭企業解決行業難題,革新製造生態。

華東理工大學煤氣化技術研發團隊通過產學研結合,先後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煤漿氣化、粉煤氣化和氣態烴轉化等三類先進大型含碳物質氣化技術。目前,在煤氣化技術領域已授權發明專利100餘項中國專利和3項美國專利,並構建若干技術秘密的高價值知識產權組合。在成果轉化方面,煤氣化技術應用推廣100多個氣化項目、近300台氣化爐,原料煤處理能力總計超過30萬噸煤/天,形成了基於原料、產品特性與規模的系列煤氣化技術,有力支撐了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相關專利在全球進行專利技術許可近百次,許可費超10億元,創造經濟價值500億/年。

案例4

上海科技大學

專利獨佔許可模式促進「校企」雙向賦能

上海科技大學設立以科創產業化方式運作的技術轉移辦公室,構建專利運營和科技成果轉化早期融資「雙平台」,以專利獨佔許可的形式,深度推動在校師生創業融資,形成了學校專利技術商業化的企業集群。2018年至今,學校專利許可合約金額累計超過70億元,成功孵化企業47家,獲得早期創業融資超17億元,投後估值超過70億元。

2019年,陳佳教授和課題組學生以「新型堿基編輯治療遺傳性疾病」項目參加了學校技術轉移辦公室舉辦的《上海科技大學第二屆創新創業大會》,並獲得三等獎,吸引到眾多投資機構關注。在技術轉移辦公室推動下,2020年8月在上科大科創產業早期孵化器成立正序(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和近3億元的A輪融資,上科大與正序生物簽署了總額超過1.7億元專利組合的全球獨佔許可協議。2024年1月,正序公司的基因編輯藥物CS-101,成功治癒一名重型β-地中海貧血症患者,這是全球首次通過堿基編輯療法治癒血紅蛋白病患者,開啟了把公司專利技術推向市場應用的序幕。

案例5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產學研醫企合作讓醫療「專利」變病患「福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建立產學研醫企合作的成果轉化全流程管理體系,由臨床醫生,技術人員、技術轉化人員、醫療企業共同合作,注重知識產權壁壘建設和高價值專利培育佈局,形成如「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等一批打破國際壟斷的高端醫療器械產品。

「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是九院骨科聯合微創機器人公司合作自主研發,成功解決了國產高端手術機器人底層核心部件與上遊產業鏈高度依賴進口的「卡脖子」難題,打破了國外壟斷,具有國際先進性。「鴻鵠」是我國首個同時獲得NMPA、FDA、CE、ANVISA認證的骨科手術機器人,目前已通過美國、歐洲、巴西等多個海外市場準入要求。截至2024年4月中旬,全球累計TKA手術量突破1100例,臨床應用覆蓋國內外近70家醫院的骨科、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

迄今,九院醫企合作項目共計取得了20張醫療產品註冊證,即20個實際產品造福廣大病患,真正實現了醫療「專利」變病患「福利」的醫學創新研究目標。

案例6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創新知識產權管理模式促進公立醫院專利成果轉化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建立原創性探索的成果轉化全流程管理體系,從盡職免責、決策流程、資金募集、拓寬收益分配、第三方機構合作、人才評價體系、賦權改革、作價入股等多方面探索成果轉化體系創新;同時,首創設立醫院科技創新基金,結題要求為知識產權項目簽訂正式轉化協議。

如中山醫院肝外科樊嘉院士、周儉教授團隊的「血漿遊離DNA甲基化標誌物在肝臟腫瘤檢測中的用途」專利,擁有更高的敏感性,低成本,能夠廣泛臨床應用,造福於病患。該專利以「入門費+銷售提成」的方式,於2023年轉化給江蘇鶤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對後續專利形成的產品約定了1%的銷售額提成。

近三年,中山醫院申請專利近2400件,專利授權1200餘件,專利/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轉化300餘項,簽約總金額超1.18億元,並有多項產品投產之後獲得銷售額提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有助於未來公立醫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的探索。

案例7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聚焦新材料「卡脖子」難題 促進半導體成套專利產業化

氟化鈣晶體是重要的窗口和透鏡材料,在半導體、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先進製造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上海矽酸鹽所整合所內外產學研資源,嵌入專利導航跟蹤國內外發展態勢,支撐科學研究,培育高價值專利,建立知識產權壁壘,形成專利庫,將科研成果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目標實現i-line光刻級氟化鈣晶體材料的國產替代。

上海矽酸鹽所將持有的八英吋紫外級氟化鈣晶體成套製備技術相關專利6項及其配套技術共作價3000萬元實現技術轉化,與半導體企業聯合共建「氟化物晶體聯合實驗室」,打通院所與企業的技術需求的堵點,不斷提高晶體產品紫外品質,推動技術的國產替代步伐。通過三年中試開發驗證,已助力企業建立標準化氟化鈣晶體生長模式和批量化製備平台,具備具備年產量≥500塊毛坯料的生產能力和穩定的批量供貨能力,並建立氟化鈣晶體加工產線,為大口徑氟化鈣元件全鏈條的發展提供全面支撐。相關產品關鍵性能指標均已達到國際同等產品水平,實現了i-line光刻級氟化鈣晶體材料的國產替代。

案例8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加強知識產權全球佈局 促進創新藥成功上市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構建促進新藥知識產權創造、保護與轉化運用的生態系統,採用「以疾病為中心、領域首席科學家領銜、多學科交叉合作的新藥創新大團隊」組織模式,加強PCT國際專利申請佈局,並建立靈活普適的專利轉化收益分配制度,2023年,新提交PCT專利申請123件,新轉化項目11項涉及14件專利,合約金額6.85億元,三款1類新藥成功獲批上市。

海益坦®穀美替尼片(研發代號:SCC244)是上海藥物所與海和藥物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1.1類新藥,相關專利榮獲第24屆中國專利銀獎,還在美國、日本、俄羅斯、南韓、德國、法國、英國等20個國家獲得專利授權。該藥於2023年3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在中國獲得附條件批準上市,是國內首個該靶點一/二線人群同時獲批的創新藥。該藥還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授予具有MET基因變異的非小細胞肺癌孤兒藥資格,並已在日本提交上市許可申請。上市一年來在中國已惠及千餘名患者,預計未來三年(2024-2026年)藥品累計銷售收入有望達到15億元左右。

案例9

拉紮斯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餓了麼)

信息無障礙 專利免費開放許可讓有溫度的專利服務社會

「信息無障礙」是指無論健全人還是殘疾人、年青人還是老年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方便、無障礙地獲取並利用信息。餓了麼多年來堅持產品的無障礙優化,APP完成了餐飲及零售下單全鏈路改造,也正式上線長輩模式,為視障和老年用戶打造了比較好的使用體驗。同時推出了電子溝通卡等多項舉措,為聽障外賣騎手服務,幫助騎手在配送時實現快速便利的溝通。

餓了麼免費開放許可的13件「信息無障礙」專利正是在此類場景下產出並運用的。比如「一種信息播放方法、裝置、電子設備以及存儲介質」專利,讓用戶在無障礙模式下點擊控件等頁面元素,可播放隱藏信息,優化視障人群體驗。又如「帶殘障騎士認證溝通圖形用戶界面顯示屏幕面板」專利,用於輔助聽障騎手溝通的電子溝通卡,其對應的功能在線上為餓了麼平台超過3000名聽障騎手服務。餓了麼也成立了「信息無障礙專利開放工作組」專項推進開放許可工作。

2023年,餓了麼13件「信息無障礙」專利與8家公司成功達成專利免費開放許可交易,並於當年完成首批代碼技術交付。

案例10

各區「專利超市」

鋪設「專利超市」 讓專利技術「中低價交易、高頻次流轉」

2023年下半年,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在相關專利密集型園區先後鋪設了15家「專利超市」,旨在通過集中發佈專利許可轉讓信息,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建立快速、便捷、高效的信息匹配機制,讓專利技術實現「中低價交易、高頻次流轉」。

如,上海市寶山區知識產權局牽頭,聯合上海大學、上海寶武建立的「長三角浦江知光連鎖專利超市」,以上海大學專利成果為源頭,依託上海大學長三角相關研究院,業務覆蓋寶山、無錫、紹興、合肥等長三角區域,形成專利轉化協作網絡,推動上海高校、央企分別達成本市專利開放許可交易第一單;上海市閔行區知識產權局牽頭,聯合上海交大、華師大、紫竹高新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建立的「閔知惠專利超市」,打造「政校園服」知識產權服務平台,促成紫竹高新區企業58件專利與榮耀公司完成交易、上海交大達成千萬級交易。

2023年下半年以來,15個「專利超市」累計掛牌專利7421件,達成交易417件,成交金額7.9億元,除1件新藥專利成交6億元外,其他專利平均每件成交金額45萬元。

新民晚報記者 郭劍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