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雙降

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我國農業碳排放實現總量和強度雙降,國家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聯盟發佈了「水稻減排固碳示範行動」倡議書。倡議書提出,整合優勢資源、製定一批減排固碳標準,集成技術方案,聯合推動水稻減排固碳標準化工作。

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佈會。中國農科院供圖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佈會。中國農科院供圖

5月11日,中國農科院環發所在京召開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佈會暨第十七屆農業環境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發佈了《2024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報告》解讀了最新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科學識別農業碳排放主要來源和減排潛在空間。清單數據表明,農業活動是我國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在2014至2018年,我國農業碳排放實現總量和強度雙降。

《報告》圍繞種養業減排降碳、農用地碳彙提升、生物質能、綠色農機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全面梳理了主流與突破技術等減排固碳科技創新進展,並開展了低碳園區評價和代表性農產品碳足跡核算。此外,還圍繞生產、環境和管理三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小麥、蘋果、綠茶、牛奶開展碳足跡核算,識別出減排固碳潛力,促進綠色消費和低碳生產。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在會上表示,農業農村具有碳源和碳彙雙重屬性,既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又是巨大的碳彙系統,是激活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和關鍵著力點。他介紹,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工作紮實推進、減排固碳科技創新體系日漸成熟,低碳生產新技術廣泛應用,低碳發展新模式不斷湧現,低碳發展核算及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完善、碳排放強度平穩下降,有效支撐了農業農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未來,中國農科院將突出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聚焦化肥農藥等減量增效,聚焦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集中優勢力量,力爭在賽前分析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研發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是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和支撐力。」吳孔明說,「當前,我國碳減排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農業農村減汙降碳增效的關鍵技術、裝備和模式創新還不足,協調推進穩糧保供促增收與綠色低碳發展還不夠有力有效,完整覆蓋大食物系統和全產業鏈的‘雙碳’標準體系亟待完善,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協作攻關。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進一步強化綠色低碳領域學科和力量佈局統籌優勢資源,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發展戰略研究,著力研發和推廣適用低碳技術和典型案例模式,為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綠色新質生產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