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模式10種辦法讓草原休養生息

五月的烏拉特草原乍暖還寒,草地還未完全返青。牧民奇畢特爾家的草場上,蔓延著一望無際的金色牧草,清風拂過,草浪翻滾,呈現出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面。

「看,這是‘沙奶奶’,這是‘茴香草’,這是‘兔毛蒿’。這些多年未見的植被,現在又重新生長起來了,這才是草原的本來面目!」奇畢特爾興奮地向記者介紹自家草場,眼中充滿了對草原植被恢復的喜悅和自豪。

這片草原的復甦,得益於合理的休養生息。奇畢特爾作為土生土長的烏拉特中旗巴音烏蘭蘇木牧民,擁有3080畝草場。面對草場日益嚴重的退化問題以及逐年攀升的養殖成本,2020年,他毅然決定圍封自家1040畝草場進行禁牧。如今,這片草場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調查,該草場的牧草種類已達到59種,覆蓋率超過70%。

行走在圍欄邊,記者觀察到圍封草場內的牧草密度和高度明顯高於周邊未圍封的草場。

「草場是牧民的命根子,恢復草場就是在保命。現在很多人想以高價租我的草場,但我都拒絕了。」奇畢特爾說。過去,這片草場土石裸露、植被稀疏。但短短幾年間,它已成為周邊牧民羨慕的一片「綠洲」。

奇畢特爾並非個例。早在2000年,烏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鎮牧民富剛就開始探索草原生態的自然恢復之路,併成功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草場利用理念和放牧經營方式。他積極向其他蘇木鎮的牧民推廣經驗做法,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

富剛認為,通過減畜和輪換家畜種類,草場植被通常在3至5年內就能明顯恢復。「減畜並不等同於減收,隨著草場的恢復,家畜可以獲得高品質的自然牧草,從而提高生長速度、繁殖率和健康水平,進而降低飼料成本。此外,減畜後所需的勞動力減少,多餘的勞動力可以通過其他產業增加收入。」富剛說。

今年1月,富剛發起成立了烏拉特中旗草原生態研究會,旨在搭建一個專家、政府和群眾交流經驗的平台,探索荒漠草原生態恢復以及實現「人-畜-草」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畜牧業管理之道。截至目前,該研究會已有合作示範戶13戶,涉及草場面積21萬畝。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博士姚雪玲是該研究會的一員,她經常深入各蘇木鎮,為人大代表和牧民群眾提供草原生態修復工作的培訓。她針對草場退化原因、恢復方法以及畜種結構調整等問題進行詳細講解,贏得牧民的一致好評。

「我們堅持走自然恢復之路,目前已有多個成功案例。隨著越來越多的牧民加入草原生態自然恢復的行列,烏拉特草原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姚雪玲表示。

按照草畜平衡原則,5000畝草場只能養120隻羊。為了減畜不減收、減畜不減牧,烏拉特中旗立足實際,根據草場承載能力、牧戶生產經營習慣,探索出「3個模式、10種辦法」。3個模式:冷季現代遊牧異地舍飼、聯戶經營智慧牧場、季節性草原畜牧業;10種辦法:就地舍飼、就地托養、異地舍飼、人工種草、秸稈利用、飼草儲運、良種提升、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社會化服務,因地製宜、多措並舉、分類施策解決草原過牧問題。

「我旗將草原過牧問題納入各相關部門蘇木鎮年終績效考核,並把超載率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逐級分解,壓實責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鮮明導向,對落實成效突出的蘇木鎮,在項目建設、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對取得顯著成效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各地區抓落實的積極性。」烏拉特中旗副旗長王雲介紹。

為了嚴格執行禁牧休牧政策,巴彥淖爾市印發《全市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排查整改方案》,4個涉牧旗縣分別簽訂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工作責任狀,市林草局成立4個工作專班,進駐4個涉牧旗縣督促指導幫助開展牲畜超載情況排查摸底、優化調整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草原網格劃定、監督檢查等工作,全面推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

隨著草原牧草返青期臨近,自治區9.7億畝草原陸續進入休牧期,其中3.8億畝草原進入5年休養期,5.9億畝草原執行不少於45天的春季休牧制度。據自治區農牧廳畜牧局副局長杜哲介紹,目前全區各旗縣、蘇木鄉鎮和嘎查村建成三級應急飼草儲備庫4735座,應急儲草能力達到390萬噸,可食牧草總產量達到7543萬噸,有效保障了1.4億頭(只)牲畜的「吃飯問題」。

內蒙古日報•草原全媒記者:薛來 圖古斯畢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