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千姿)中國稻種基地見聞:「出海」的不只是種子

中新社福建三明5月15日電 題:中國稻種基地見聞:「出海」的不只是種子

作者 雷朝良

每年的10月至12月,一袋袋雜交水稻種子從福建省三明市啟程,乘船出海,運往巴基史丹水稻主產區。

「水稻是巴基史丹第三大農作物,也是當地重要的出口創彙產品。」三明市建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任曾明星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巴基史丹地處南亞次大陸,氣候炎熱乾旱;「旱優8200」節水、抗旱、耐直播,尤其適合乾旱缺水稻區種植,受到當地市場歡迎。

「旱優8200」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自主選育的節水抗旱稻種,產自三明市。三明市種子站站長李齊向說,三明水稻種子不僅遍佈中國各大水稻主產區,也出口巴基史丹、菲律賓、越南、安哥拉等10多個國家,年出口量達600多萬公斤。

三明市地處福建省中北部,位於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之間,境內峰巒聳峙、低丘起伏、溪流密佈,已成為聞名遐邇的中國稻種基地、全國雜交水稻製種第一大市。

圖為三明市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萬畝製種基地的水稻長勢喜人。雷朝良 攝圖為三明市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萬畝製種基地的水稻長勢喜人。雷朝良 攝

眼下,三明水稻種業正進入插秧的關鍵時節。在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生機勃發。

「現在,製種雖然規模比以前更大了,但反而更輕鬆,成本也低了很多。」有著30多年製種經驗的鄭春華是建寧縣有名的種業大戶,「當地製種採用訂單化模式,不愁銷路,並實現了從播種、插秧、施肥到收割全程機械化,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作為三明種業龍頭縣,鄭春華所在的建寧縣是中國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如今,全國每10粒水稻種子就有1粒以上來自這裏,形成「北張掖、南建寧」兩大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格局。

建寧開始雜交水稻製種,可以追溯到1976年。40多年來,建寧雜交水稻製種技術日趨成熟,稻種發展到現在多達400餘個;製種面積不斷擴大,從1200多畝增至15.7萬畝;受益農戶越來越多,全縣2.95萬戶農業人口中,參與製種農戶達2.35萬戶,8萬多人通過製種實現增收。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建寧縣雜交水稻製種產量達到3800萬公斤,總產值超過22億元人民幣;三明全市製種面積34.6萬畝,產量7萬噸,分別約佔全國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圖為三明水稻種子在收割中。陳震 攝圖為三明水稻種子在收割中。陳震 攝

在福建省種子總站副站長阮妙鴻看來,三明製種歷史悠久,具備優越的製種生態環境,配套設施比較完善,這為當地打造「全國雜交水稻製種第一大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三明依託綠水青山生態優勢,將雜交水稻種子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編製「中國稻種基地」發展規劃;培育科薈、天力、禾豐等一批龍頭企業,引進全球種子行業龍頭先正達集團等產業鏈中、上遊企業,推動種業加快開展。

另外,三明吸引謝華安、張洪程、顏龍安等院士入駐,建成5家院士專家工作站,逐步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不斷提升良種化水平。當地也先後引進10餘家科研院所、種業企業建立育種基地,推進聯合育種攻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

目前,三明有建寧、泰寧、寧化、尤溪等4個國家製種大縣,製種企業130多家,具有生產經營許可證的水稻種子企業7家。而且,隨著稻種「出海」,日臻成熟的水稻製種技術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也從三明走出去。

在巴基史丹,三明稻種企業就不只是輸出種子,還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手把手指導當地農民種植水稻。

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三明逐步構建起「企業+經理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稻種生產模式。曾明星說,本地企業、經理人、製種大戶等已跟隨種子走出去,開闢基地,輸出技術,傳授經驗。(完)

【編輯:唐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