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限制小、學曆門檻不高,上海社區工作者報名有點火

近年來,隨著社區治理的功能日益突出,上海社區工作者的報名也跟著火爆起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群體加入這一行業。

來自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共有社區工作者6.2萬人,平均年齡40週歲,大專及以上學曆佔89.4%。

「社區工作者報名的火爆,是從2023年開始的,那一年我們普陀區的招錄比例是1:26。2023年報名人數3175人,招錄125人。2024年報名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報名者超過4600人,全區第一輪招錄176人。」近日,上海市普陀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魯瑤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何為社區工作者?他們為何選擇做社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招錄為何能火?社區工作是「鐵飯碗」嗎?近日,澎湃新聞記者進行了採訪。

為何選擇做社區工作者?

作為2024年首個開展社區工作者招錄的轄區,普陀區吸引了不少年青人的加入,報名人數達到4600餘人,第一輪將招錄176人。

今年28歲的劉智傑參加了普陀區統一的社區工作者報名和筆試,隨後他還參與了宜川路街道的面試,準備成為社區治理的一員。他畢業於大專院校,目前正在就讀上海市開放大學專升本項目。他有過多年教育培訓行業的工作經歷,2022年12月在疫情中通過基層招聘,擔任過社區防疫崗位,從而萌生了對社區治理的興趣和熱愛。

劉智傑坦言,之所以願意從事社區治理,是因為自己在疫情後曾有過在居民區開展相關工作的經驗,在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創城工作中有過一些經歷,「我發覺,社區工作環境讓我感覺到很溫暖很舒適,在工作中為民服務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也促使我愛上這個工作。」

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並非那麼簡單。劉智傑在學校學習之外,他還通過學習強國App全面瞭解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從事社區工作,不僅僅要善於溝通,還要全面掌握諸如法律、政府工作等方方面面,像心理學這類的課程也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

普陀區宜川路街道社區自治辦主任許玲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社區工作者的報名火爆是從2023年開始,不光有中年人群,來參與筆試面試的年青人也不少,「今年第一輪,我們街道預計招錄12人。」

「社區工作者報名的踴躍,也代表這一工作越來越多地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認可,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城市發展過程中,社區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參與社區治理的力量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化。」許玲琳說道,「我們不僅僅招錄應屆畢業生,也招錄一些社會人員,年青人的加入可以讓我們隊伍變得更有活力。」

社區工作者與「社工」有何區別?魯瑤解釋說,一般說的社工職業資格其實是「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這裏的社會工作者是指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復、優撫安置、醫療衛生、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相關人員可以通過考取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通過後即可獲得資格證書,屬於社會人員。而社區工作者是指在社區從事黨建、治理、服務工作的全日製專職工作人員,更加突出的是其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

緣何社區工作者能火?

劉智傑僅僅是上海諸多年輕社區工作者中的一員。當前,也有90後、00後的社區工作者踏上了工作崗位。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社區工作者也成為熱議的話題。針對為何要考社區工作者,一些人分析:「招錄條件相對寬鬆,大部分要求男性45週歲、女性40週歲,這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35週歲年齡限制相比,寬鬆很多」,還有人表示:「考試難度相對於公務員考試小、競爭壓力小」,同時也有人說:「福利待遇相對不錯,並且呈現上升趨勢。」

許玲琳表示,近兩年來,報名參加社區工作者考試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應屆大學畢業生,也不乏一些高學曆人群,如碩士研究生、海歸人員等。長期以來,社區工作者的來源主要是兩部分,一是社區招錄,二是居委會選舉,採取全日製工作的形式入職,「目前,社區工作者主要與社工事務所簽訂勞動合約,這類人員既不屬於公務員,也不屬於事業編製。」

在社交平台上,有網民問社區工作者是「鐵飯碗」嗎? 截圖在社交平台上,有網民問社區工作者是「鐵飯碗」嗎? 截圖

針對網絡上有人將此當作「鐵飯碗」的說法,魯瑤解釋說,之所以有這種說法,主要是出於目前政府對社區治理工作的重視,尤其是前不久第一個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中央文件發佈,社區工作者的重要性再次凸顯。

在普陀區,全區已經有6名居民區黨組織書記被定向招錄為公務員,有58名書記轉為事業編製,多名社區工作者獲評勞模、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榮譽稱號。近年來,社區工作者的管理工作越來越完善,在這一領域的勞動權益保障、隊伍建設、學曆晉陞、考核獎勵機制等各方面都日趨完善。

「拿普陀區來說,我們今年開始嘗試與社區工作者簽訂集體合約,這也是全國首份社區工作者集體合約,這一合約就是回應社區工作者對勞動權益的關切,比如宜川路街道在此次試點中明確社區工作者學曆晉陞、個人職業能力提升,對獲得相關榮譽的還可給予一次性獎勵,並進一步明確‘三崗十八級’晉陞路徑,讓社區工作者進得優、留得住、受認可、有奔頭。」魯瑤說。

魯瑤進一步介紹,目前,普陀區委社會工作部已經先後與高校、專業機構、新聞媒體等聯手合作,推出一系列社區工作者培育舉措,還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普陀分校共同啟動全市第一個區域合作模式的學曆定製班,希望可以從理論、實踐等各方面出發,加強社區工作者的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