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內耗的張鳳俠,是多少人的「夢中情媽」

中新網北京5月16日電(記者 上官雲)「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

迷你劇《我的阿勒泰》中,當張鳳俠說出這番寬慰女兒的話時,屏幕前的不少觀眾也狠狠共情了,寥寥數語,戳中了人們心裡太多微妙的情感。

在孩子陷入自我懷疑時,能提供情緒價值,治癒焦慮;當孩子想要追尋夢想時,予以充分支持,很少掃興。從這點來說,張鳳俠,可能是不少人的「夢中情媽」。

不自信的女兒,另類的媽

故事一開始,年輕的李文秀正在聽講座。

她有些理想主義,一邊在大城市里打工,一邊追求文學夢想,特別熱愛寫作,卻不知道該寫什麼,相當迷茫,也非常不自信。

圖片來源: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影片截圖

因為工作出現失誤,李文秀被辭退了,帶著十足的挫敗感去投奔母親,途中又被掉進手裡的動物頭骨嚇得驚慌失措,極其狼狽地跌倒在眾人面前。

張鳳俠呢,是一個很另類的母親,對女兒李文秀採取「放養」的態度。

以日常標準衡量的話,李文秀應該把自己的人生規劃的更務實一點,而不是追求看上去虛無縹緲的作家夢。張鳳俠卻從未過分干涉孩子的選擇:寫作就寫作,能養活自己就好。

回家後,李文秀想了一個主意,支支吾吾提出借點錢,去縣城里寫作,張鳳俠沒有盤問女兒用錢的細節,手上的活兒不停,頭也不抬地回答,「你要錢,我會不給你嗎?」

雖然性格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張鳳俠總會及時回應女兒的低落情緒,不貶低、不質疑。

剛回家時,李文秀很想證明自己「有用」,自告奮勇去要賬,終於討回了一匹駱駝。她希望被認可,特別高興地說,「你看,我雖然笨手笨腳,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

張鳳俠讀懂了女兒的潛台詞,一句話打散了孩子的自我懷疑,「什麼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來不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

她讓女兒看看草原上的樹和草,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們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自由自在的。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教孩子從根本上擺脫自卑,不焦慮也不內耗,學會與生活和解,母女倆這一幕對話,後來也被許多觀眾認為是劇中最治癒、最戳人的場面之一。

像朋友一般相處

「父母和孩子應當彼此獨立,成為平等相待的朋友。」這是坊間曾經很流行的一個觀點。

現在看看,張鳳俠大概就是這麼對待李文秀的。很多時候,她從不慣著孩子,想做什麼就跟孩子平等溝通,也不會道德綁架的方式逼迫女兒服從。

圖片來源: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影片截圖

她跟女兒的相處方式很輕鬆。李文秀鬧脾氣,床塌了以後喊媽。她一點不慌,沒責備女兒,甚至連眼睛都懶得睜,反正又不是天塌了,這點小事,不能影響自己睡覺。

為了多賺點錢以及考慮到其他一些原因,張鳳俠琢磨著把小賣部開到更偏遠的夏牧場,女兒並不理解她的做法,言辭激烈地反駁,覺得這是在逃避現實,搞得自己沒有安全感。

聽完一番指責,張鳳俠知道女兒「窩裡橫」的缺點,不急不躁,也沒要求女兒必須按自己的決定來,只是告訴文秀,不想一起過可以回到城里去住。

這話的意思很明顯,成年了,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要難為你媽」。不過,放手讓孩子成長,但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管。

就像現實里那樣,孩子難免會留下爛攤子需要父母收拾。李文秀年輕氣盛,也會搞砸事情,難得的是,張鳳俠似乎永遠情緒穩定,很少站在製高點上指責女兒。

如今有的父母數落孩子時,總是容易連帶上孩子之前犯過的錯,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忍不住翻舊賬,最後大人孩子心態全「崩」。

張鳳俠卻不是這樣。就是在要賬時,李文秀認錯了人、叫錯了名字,惹出一堆麻煩。張鳳俠帶著她挨個誠懇道歉,沒有喋喋不休地說教,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告訴她錯在哪裡。

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就如同有人評價的那樣,「情緒穩定不內耗,誰不想要這樣的父母呢?」

適度的鬆弛感

作為很多網民戲稱的「夢中情媽」,張鳳俠傳遞給女兒的,最重要的是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什麼事情不往心裡擱,彷彿多大的難題,最終都能解決。

圖片來源: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官方微博

這種人生態度,充滿了鬆弛感。文秀的奶奶時而清醒時而糊塗,電視機壞了,張鳳俠就用石頭之類的東西搭起一個很像電視機框框的東西,哄著老人家說,這是農業頻道。

對孩子來說,她是寬容的母親,三言兩語治癒女兒內心的焦慮。李文秀不小心弄丟奶奶,張鳳俠沒有劈頭蓋臉地責罵,而是安撫女兒,老太太年紀大了走不遠,失了再撿回來就好。

奶奶頭腦不清楚,鬧著要回瀋陽,李文秀手足無措,攔也攔不住,張鳳俠不慌不忙,抄起一面小旗子,像極了一個導遊,乾脆利索把奶奶哄走了。

耳濡目染,李文秀也繼承了媽媽的堅韌和善良。在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里,她得以釋放天性,用寬闊的心胸接納不完美的生活,如同大樹一般舒暢生長,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母女二人互相包容,是親人也是朋友。劇中有個鏡頭,張鳳俠和李文秀,還有奶奶三代人在床上又笑又鬧,抱成一團,或許就是對這種親子關係的最好註解。

在生活里,抱著期待孩子出人頭地的心態,一些父母不斷「雞娃」,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收效不一定多好,還早早將焦慮情緒投射到了孩子心裡。

所以,不妨參考下張鳳俠的做法,寬容地守護親情,溫和地釐清相處邊界,父母子女之間既相互關聯又彼此獨立,共同成長,找到最舒適、最合適的相處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