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丨農博館千年梯田展,講述「中國的第二長城」的故事

5月17日,頂著柳編大簷帽、75歲的河北涉縣索堡鎮農民陳合牛,在中國農業博物館一個展廳里支起攤兒,展示他親手用荊條和柳枝編織的篩子、花籃、插瓶。

在陳合牛的家鄉,像他這樣會點手藝活兒的種地農夫有不少。他們守著千年歷史的梯田,除了種出特色農作物外,還學會了用秸稈皮、樹枝條做出各式各樣的手工品,可在農閑時賣了換錢。2022年,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中國農業博物館推出「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文化展」。學者曹幸穗說,農業文化遺產經歷了千百年的世代傳承進化,形成了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生產系統;其中所蘊含的農耕智慧對於今天的鄉村社會仍有現實意義。

5月17日,中國農業博物館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文化展」的農具。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5月17日,中國農業博物館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文化展」的農具。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農民修建千年梯田,形成「中國的第二長城」

照片里是一個秋天清晨,老農夫戴著鬥笠,胯下騎一條毛驢,肩上掛著一條種子布袋,眯著眼睛向金光閃閃的太行山行去。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里,除了有涉縣梯田農民照片展出外,還有驢鞍子、耮、耙子等農耕用具。

涉縣地處太行山深處,年降雨量僅500餘毫米,蒸發量卻達到1720毫米,年平均氣溫12.4℃;山區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以石灰岩為主。這裏儘管石厚土薄、山高坡陡、雨水稀少,但從元代開始,當地百姓便一代代鑿石壘堰,留下至今總面積達21萬畝的太行梯田。

1990年,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為「世界一大奇蹟」「中國的第二長城」。2014年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推薦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5月20日,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第1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是全球少有的旱作梯田系統。

建造石堰梯田所耗費的精力極大,需要經歷修建石庵子、壘石堰、回填土這三個環節。農民首先要在山坡上搭建石庵子,為修梯田的人提供休息避雨的場所。梯田建好後,石庵子仍留在原地,成為農民儲存農具或者勞作時休息的場所。石庵子一般呈方形,高寬約2米,是由修整過的石頭堆砌而成的,修建時間需要十天左右。

一代代人修梯田,留下不同年份的石庵子。僅涉縣王金莊的石庵子,就有1000多座。明清時期農民刻下的字,依然可見。村民劉玉榮家的地裡有座刻有「光緒十三年正月八日」字樣的石庵子,「有個說法,我們劉家祖先剛落戶到王金莊時,就是住在大南石庵子裡修梯田,後來在村里置下房產才搬回村中。」

石庵子建好後,農民將梯田地基的渣土挖出來放置在一邊,然後開始壘石堰。石堰由垂向石塊交錯壘成,且下層石塊大、上層石塊小,以此形成層間鑲嵌的結構。陳合牛說,壘石堰是個有危險的力氣活,因為人站在山坡上掘土挖石,一不留神就可能摔下去。

石堰修好後,人們再將土壤回填入田塊最上層。由於當地土壤較為稀缺,人們或將山坡上的土壤收集起來,或到周邊地勢較為低平的區域收集土壤,再用扁擔運送回來,把土壤平鋪在石堰內側的碎石上,最終形成可耕作的田塊。

展出的傳統農具。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展出的傳統農具。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在長期農耕過程中,當地農民發現在梯田堰邊種植花椒樹,會形成石堰梯田的「綠篾」,根系的延伸與盤繞不僅能夠顯著增強石堰的結構穩定性,還能夠蓄土保墒、減少水土流失。如今,涉縣梯田堰邊長滿了花椒樹和灌叢,一到八月,農民繫著圍裙拎著麻袋,在山坡上採花椒。

博物館講解員介紹,梯田與山頂的森林和灌叢、山穀的村落和河流形成了復合生態系統,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食物來源,而且具有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養分循環等重要的生態功能。農民在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區里,種出了小米、玉米、大豆、黑棗、花椒等農林產品,真正實現了藏糧於地。

農忙時種收糧食,農閑用玉米皮編墊兒

「額作的則個是灰來。」陳合牛用方言告訴一位對自己攤位手工品表現出好奇的遊客。涉縣和山西交界,當地人口音更像山西話。遊客沒理解他的意思。他的同鎮老鄉,旁邊非遺攤位上的攤主李燕子,用普通話「翻譯」了一遍:「他說,他做的這個是花籃。」

陳合牛展示他的荊編柳編手工品。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陳合牛展示他的荊編柳編手工品。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農業博物館在推出「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文化展」的同時,還配套舉辦了「特色打卡套章」「農業非遺手工展示」「農業遺產主題專家講座」「輕量劇本殺」「種子卡片手工DIY」等活動。涉縣梯田地區的農民,得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里展示出自家手工活兒。

陳合牛說,他的荊編柳編技藝,是小時候跟爺爺學的,當時家裡人口多,但耕地只有五六畝,靠種地遠不夠全家花銷。爺爺就趕著牛車,帶著他去走街串巷賣手工品。傳說中,涉縣地區曾是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後來當地百姓從山上或河邊采回荊條、柳條,編織成人或動物的形象,用來做玩具。再後來,人們編織籮頭、篩子、花籃等這些生活必需品。

陳合牛說,他一年編織手工品能差不多掙兩萬塊錢,比種地掙得還多,但祖輩傳承下來的五畝梯田不捨得丟棄,每年會拿著鐵鎬、鐵耙去修葺一番。尤其這幾年,涉縣梯田的名氣越來越大,遊客增多,自己編織的工藝品更有市場了。

48歲的涉縣懸鍾村婦女張林秀,將自己用玉秫皮編織的生活用具帶進了中國農業博物館。她攤開手掌,十指肚上是厚繭,手背黝黑,有血泡磨平後的死皮。她家裡在山上種了四五畝玉米,人用肩膀將玉米扛下來,再用手扒玉米,扒完後的玉米皮不丟掉,編織成形態各樣的籃兒、墊兒。

張林秀的手上有不少厚繭。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張林秀的手上有不少厚繭。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張林秀說,她從記事情起就在自家玉米皮堆上蹦跳玩耍。姥姥用玉米皮給她編織跳繩、坐墊還有夏天用來睡覺的涼枕。長大後,姥姥將編織技藝傳授給了她。玉米皮編織是草編當中的一個類別,其中分為平編、紋編及小辮編。她在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掌握了三種編織方式,可以賣貨出攤了。

張林秀的丈夫在工廠里上班,家裡的五畝地主要是她料理。梯田無法開展機械採收,全憑人提肩扛。但她比較能幹,能把裝有幾十斤玉米的麻袋,從山坡上一袋袋扛下來。她再把玉米皮扒開,都放在陰涼處風乾,當作編織的原料。如果編織不同色彩的作品,她還會用顏料作染色處理,在玉米皮上塗上紅色、黃色和藍色。

她覺得現在的工作很有成就感,她手機里的相冊,很多是被邀請去中小學校給學生們做分享的照片。她舉著用玉米皮編織的大花瓶,一群孩子圍著她笑。她說,從2008年開始,自己的手工品不僅在涉縣當地景區受到遊客歡迎,還能銷往山東、上海等地。

張林秀展示她用玉米皮編織的手工品。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張林秀展示她用玉米皮編織的手工品。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據悉,近年來,涉縣圍繞梯田農耕文化,打造太行梯田大峽穀,發展梯田毛驢遊、生態山水遊等旅遊項目,村莊里湧現出各類農家樂、民宿。農文旅融合,也使得當地特色農產品有了更大的品牌價值。一位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當地產的一些老品種小米,有時候能賣到一斤十幾塊錢。

傳承發展農遺,為現代農業彌補不足

兩盤外表幾乎一模一樣的黑色豆粒,擺放在展台上。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賀獻林告訴記者,這兩盤黑色豆子,都是涉縣農民自己選育出來的本土品種,一種叫「小黑豆」,是大豆的種子,適合做豆腐;另一種叫「黑小豆」,是小豆的種子,適合熬粥喝。他還介紹一種被稱為「老黃玉米」的土品種,雖然口感好,但是畝均產量只有現代高產玉米的一半。

展出的玉米、高粱、穀子等農作物的種子。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展出的玉米、高粱、穀子等農作物的種子。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傳統農業的產品雖然產量低,但是它往往有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價值。」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曹幸穗認為,現代農業並不是完美的,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使用大量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生物激素等物品,使得耕地和環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汙染,「而古人已經在地球上種了一萬多年的地,有文字記載的也有四五千年了,那時除了農業生產效率比較低、勞動條件比較艱苦之外,沒有留下太多的環境和食品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回過頭去,向傳統農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農耕智慧。」

曹幸穗說,傳統農業在今天仍有極大的價值。以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為例,它能為現代人提供多樣的作物種質資源、穩定的水土生態、美麗的休閑環境,以及一種吃苦耐勞、拚搏進取的人文精神;更為重要的是,農業文化遺產地裡包含著「人地和諧」的生態思想,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友好的農業生產環境以及天人合一的農業發展思想、追求和諧和睦的鄉村治理理念。這些傳統農業里的優良要素,對於人們在今天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美鄉村,都有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曹幸穗。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曹幸穗。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曹幸穗說,傳承發展農業文化遺產,並不是說要原封不動地保持傳統農耕方式,而是要將傳統智慧和現代農業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可以適當利用現代機械設備提高傳統農業的效率;而農業文化遺產里的傳統良種、傳統技術要素、傳統種植模式所構成的復合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應保持傳承。

對於博物館來說,在傳承發展農業文明方面,應發揮好保存、收藏、科普、研究等功能。中國農業博物館農博綜合部主任張蜜介紹,中國農業博物館在推進農業古籍搶救保護和整理利用工程,目前已完成646種、1145個版本的古農書電子化採集存儲,並開展了40多種古農書的點校整理和提要撰寫。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陳超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