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廣東製造業向新而行

來源:經濟日報

全國每3台工業機器人、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台(輛)是「廣東造」,全國30%以上的無人機企業聚集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全國每6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產自東莞……製造業當家的廣東,在去年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提出要「再造一個新廣東」。連日來,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多個城市探訪發現,嶺南大地上新質生產力勃發,「廣東製造」向「新」而行,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的新廣東躍然眼前。

面對全球產業的激烈競爭,拚土地、拚價格、拚勞動力的傳統模式已難以為繼。在廣州,新型儲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抓住「新風口」,「千年商都」正全速換道超車。

在飛行汽車公司小鵬彙天,記者看到了一輛正執行飛行任務的飛行器。小鵬彙天副總裁仇明全介紹,這款名為旅航者X2的雙人智能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由他們自主研發製造,按照既定航線就可實現自動飛行,坐飛機上下班或將成為現實。

低空經濟為何能騰飛?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裝備工業處處長張軍明表示,低空製造與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相似度達60%至70%,廣州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體係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土壤。廣東今年明確提出,要支持深圳、廣州、珠海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打造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高地。深圳、廣州、珠海也相繼出台低空經濟產業扶持政策,競相佈局建設「天空之城」。

低空經濟豐富了未來出行方式,商業航天則讓太空旅行不再是夢。中科宇航是一家造火箭的企業。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促進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郭亮表示,中科宇航已建成廣東省首個火箭製造基地,其生產的「力箭一號」固體火箭已順利完成3次發射,成功運載超過30顆商業衛星入軌,有望成為國內首家商業火箭上市企業。

廣州市科技局高新技術處四級調研員楊欣卉介紹,中科宇航堅持創新策略,打通了科學技術化、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和產業資本化的路徑。企業所在的南沙區已出台商業航天產業專項扶持政策「探天九條」,深入佈局火箭、衛星和應用上下遊全產業鏈,努力打造大灣區商業航天產業高地。

新產業競速新賽道,戰略性支柱產業同樣成為構築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新一代電子信息是廣東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之首。記者來到誕生了OPPO、vivo兩大智能手機品牌的東莞市長安鎮,進入東莞萬億級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腹地,一股「新」風撲面而來。

記者在OPPO全球總裝示範車間內看到,一部手機,28個零件,54道工序「絲滑」完成,在智能裝備加持下,裝配過程僅需40分鐘。據瞭解,OPPO在全球擁有8個智能製造工廠,產線85%實現自動化生產。

OPPO中國區總裁助理嶽文濤告訴記者,手機質量越來越好、越來越耐用,消費者換機週期已從過去的15個月變成現在近40個月。

面對「發展的煩惱」,OPPO堅信解題要靠企業自身。嶽文濤表示,公司推出一系列AI功能手機,創造新的用戶體驗,激發消費者換機動力。為更好洞察並響應消費者需求,OPPO已在全球佈局六大研究機構探索前沿科技、六大研發中心專注技術商業化,聚集研發人員超過1萬名。

與企業相向而行的是廣東各級政府。近年來,廣東省、東莞市政府持續打造高端創新平台,在鬆山湖科學城聚集起一批掌握前沿技術的新型研發機構和頂尖人才,助產業爬坡過坎,助企業把握未來發展主導權。

發展高新技術,關鍵在人。如何在「世界工廠」聚集一批頂尖科研人才,是廣東面臨的一大挑戰。

鬆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介紹,實驗室探索出「創新樣板工廠」模式,從中國科學院及各大高校引進了25個科學家團隊,將精心挑選的實驗室成果在樣板工廠內進行小、中試孵化,推動成果快速轉移轉化。

這一創新模式對科學家的吸引力巨大:在這裏,不用費心「找錢」,積極主動的財政投入和嗅覺敏感的風險資本投資足以保障成果早期創新轉化;在這裏,激勵方式有效,80%的收益權獎勵給科學家團隊,實驗室只保留20%。陳東敏介紹,目前實驗室項目都成功拿到了風險資本投資,25個團隊已直接孵化36家產業化公司,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成立5年多來,實驗室已聚集起了7位院士領銜的1200多人的高端科研隊伍。

「在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死亡穀上架一座鐵索橋!」在鬆山湖材料實驗室展廳,這行大字非常醒目。陳東敏表示,成果轉化的「第一公里」是最艱難的,大部分科研早期成果都很難穿越「死亡穀」進入市場。作為廣東省首批實驗室之一,實驗室的使命就是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賦能大灣區製造業升級。實驗室採用全新模式,從廣闊應用市場上提煉新課題進行基礎應用研究,推動從樣品、產品再到商品的「三級跳」。

輕元素材料團隊是首批落地材料實驗室的研發團隊之一。研究員劉科海如數家珍地向記者展示用於高端耳機、手機元器件等消費電子領域的各類輕元素材料和產品。劉科海介紹,依託實驗室的靈活體制,團隊能快速為客戶做產品迭代開發,原來在高校一天只能迭代一個樣品,如今一年可以迭代幾萬個樣品,來找他們合作的企業越來越多。

在跨越成果轉化「死亡穀」的征程上,鬆山湖的科研人員鬥志昂揚。劉科海說,科創的成功概率很低,但產業有需求,實驗室有好機制,政府有大力扶持,團隊不怕失敗,不斷試錯、始終向前,讓創新成果能真正發揮出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