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經濟的密碼:萬億城市密集佈局未來產業

圖/IC圖/IC

「今天的未來產業就是明天的戰略新興產業,後天的支柱產業。」BrainCo強腦科技合夥人兼高級副總裁何熙昱錦認為,把握未來產業的脈搏,無疑是站上風口。

「我們所處的腦機接口領域屬於非常新、非常前沿的一個賽道,目前對於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究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行業內的企業、科研院所都在摸索著各自的技術方向和商業落地應用前景。」何熙昱錦表示。

以「新」促興、向「新」而行,經濟增長離不開新動能、新增長點的支撐。今年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各地以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加快培育和形成。今年一季度,頭部城市新質生產力成效顯現,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北京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0%,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超過六成。

與此同時,多個萬億城市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佈局未來產業。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一季度,9座萬億城市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深圳增長最快,高技術製造業投資翻倍增長,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投資增長111.1%。廣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46.7%。

賽迪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所長彭健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當前我國未來產業蓄勢待發,今後將催生一系列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引領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和升級,對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內生驅動力,進而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

押寶未來賽道,走出萌芽階段

目前儘管未來產業多數仍處於孕育萌芽階段或成長初期,但有望成為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起到引領性、支撐性作用的戰略產業。

何熙昱錦透露,公司所處行業屬於未來產業的「腦機接口」細分賽道,同時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元宇宙等方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據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預計,腦機接口產業的全球市場規模在2030-2040年可達1.3萬億元。

何熙昱錦介紹,腦機接口產業是在2015年之後才開始快速發展,現在仍處在產業加速期,未來腦機接口技術一旦被廣泛地運用到各行各業,一定會成為帶動經濟圈發展的強大力量。

她認為,從近年來我國對腦科學、腦機接口的政策支持力度,腦機接口行業擁有的天然技術優勢以及在醫療、康復、教育、文娛等各行各業的廣闊應用前景來看,腦機接口行業的產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速,產業鏈也將進一步整合。

剛剛完成第十次發射任務的零重空間有限公司,是一家佈局在未來空間賽道的企業。其創始人、董事長蘭利東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如果後續將商業航天領域大面積應用於大眾的生活,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

「現在的衛星互聯網、衛星電話、移動定位、智慧出行等C端場景都已經帶來不錯的經濟效應,但這裡面還有非常多的機會等待市場去探索挖掘,按現在的發展進度,相信未來2-3年內行業會有質的飛躍。」蘭利東認為。

同樣緊跟時代潮流,科大國盾量子佈局未來信息賽道,也是國內最早從事量子科技產業的企業。

科大國盾量子副總裁周雷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推動量子技術及產業發展的政策頻出,行業面臨著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不過,量子產業不同方向的發展程度不盡相同,想要從未來產業邁向優勢產業或支柱產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克服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難度大、有關標準體系仍待完善、關鍵核心技術及器件自主可控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科學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明對貝殼財經記者坦言,未來將會有一批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突破,帶來一批相互關聯的產業和產業群體出現,而不是某個單一的新產業。但從發展階段而言,目前未來產業仍屬於佈局的初期階段。

熱度背後:多地一季度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企業紛紛湧入未來賽道背後,今年一季度多地經濟正因此實現增長。

今年廣東新春第一會聚焦於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等話題,並在會上公佈五大未來產業的行動計劃文件,將著重發展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產業五大未來產業集群。

廣州市統計局表示,一季度廣州經濟運行在面臨燃油車、房地產兩大市場需求不足,以及自身產業週期性、結構性因素的挑戰下平穩開局,全市經濟「量」的擴張、「質」的提升持續顯現。

當前,廣州經濟運行仍處於動能轉換、結構調整的關鍵期,面臨行業修復不平衡、新動能未能有力支撐增長等問題。廣州市統計局指出,將在未來產業落子。目前廣州在低空經濟謀篇佈局初見成效,集聚了50多家低空領域企業。

一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初露崢嶸,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21.4%。隨著廣州億航取得全球首張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生產許可證,大規模商業化量產提上日程,將為廣州深化未來產業佈局、搶抓賽道注入潛在動力。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一季度廣東GDP總量位居全國首位,儘管廣東的經濟體量仍然非常大,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範圍內來看就不是很快了。

林江指出,廣東作為全國外貿第一大省,在GDP基數較大,經濟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風的大背景下,要取得較快的經濟增長有一定困難。對於新興產業或者未來產業而言,發展需要更多耐性,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起到對地方經濟的支撐作用。

同為國內經濟引擎和龍頭的長三角地區一季度經濟表現相對亮眼。貝殼財經記者統計萬億元城市GDP增速看到,一季度GDP增速最高的蘇州市,總量排名第八的杭州市和排名第十的南京市均位於長三角地區,是除直轄市以外入榜最多的地區。

長三角作為全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較早佈局未來產業發展。

2022年上海率先發佈行動方案,計劃到2030年,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領域湧現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硬核成果、創新企業和領軍人才,未來產業總產值達5000億元。2023年,上海正式授牌張江、臨港和大零號灣為首批3個未來產業先導區,五大未來產業均有涉及。

此外,江蘇、浙江通過萬億城市打頭陣,分別提出支持蘇州、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積極爭創未來產業先導區。

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三省一市未來產業佈局存在重合,比如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等。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三良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一季度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可圈可點。一季度滬蘇浙皖GDP總和達到73549.46億元,經濟增速分別為5.0%、6.2%、6.1%、5.2%,是全國經濟穩定恢復名副其實的「壓艙石」。

江三良指出,一季度長三角地區開局向好,新產品、新項目、新產業正在加速。「2024年滬蘇浙皖地區生產總值目標分別是預期增長5%左右、5%以上、5.5%左右、6%左右。良好開局對實現地區全年目標的信心大增。」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心研究員莫遠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一季度成都市GDP同比增長5.0%,重慶市GDP同比增長6.2%。

儘管一季度重慶增速在全國水平之上,成都增速在全國水平之下,但總體上看,近年來,重慶和成都這兩個萬億級城市在國家經濟版圖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全國經濟大盤中表現突出,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奠定了基礎。

從未來產業發展來看,重慶、成都聯手打造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製造業、新材料等世界級萬億級產業集群,未來產業具有不錯的發展前景。

萬億城市紮堆搶佔「智高地」

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打造未來產業,並有望形成一批千億級甚至萬億級新支柱產業與產業集群,成為今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從頂層設計看,我國中長期未來產業發展思路與重點領域的藍圖正在逐漸展開,同時各地也在結合科技與產業基礎搶跑未來產業發展。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地方發展未來產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意見提出重點推進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50多個細分領域的未來產業發展。

產業佈局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競爭力,越是符合未來發展需求,城市就越有較強的增長潛力,經濟增長也就水到渠成。

目前,全國有20多地圍繞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佈局未來產業發展,各地謀劃發展未來產業的形勢方興未艾。部分地區已率先製定實施關於未來產業的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與配套政策舉措,把賽前分析佈局未來產業作為拚經濟、謀長遠的重頭戲,並提出中長期未來產業發展藍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以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圈、京津冀為代表的重點區域都在提速佈局未來產業的步伐。一方面明確將發展未來產業作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其中,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及今年重點任務時,寫明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所涉及的具體任務,開闢量子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聚焦未來產業發展賽道更加科學合理。3月,深圳發佈《關於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新增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群。

蘇州對未來產業培育給出了量化指標,預計到2030年,將培育10家以上未來產業創新平台,引育20家以上未來產業鏈主企業,完善未來產業創新成果轉化體系,建設10個以上未來產業先導園區;到2035年,形成1-2個領跑全國的千億級未來產業創新集群,全市未來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

王曉明指出,發展未來產業需要注意短期和長期的關係,短期各地還是要把已有的產業優勢做出來,已經形成產業優勢的產業要穩定發展,新的優勢產業要擴大發展,以此帶動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

對於未來產業的發展,彭健指出,要突出應用的牽引作用,打造全生命週期的未來產業場景。面嚮應用範圍廣、帶動能力強的典型未來產業領域,積極開展應用示範,探索未來需求空間和可行商業模式。謀劃未來產業先導區,打造未來產業集群。支持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等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的地區,率先打造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未來產業集群。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表示,以未來產業培育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也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產業化和初創產業不斷產生、成長壯大的過程,需要政府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加強支持,在市場培育、應用場景建設等方面加強引導。

不過,最根本的還是要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性、主動性。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新科技革命的方向很難準確預測,只要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創造生態,新技術、新企業、新產業等新質生產力就會不停「冒出來」。

錯位發展,誰將把握先機?

未來產業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發展方向的代表,是牢牢把握未來經濟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所在,也是今後各地區競相發力的重點領域。

從區域的角度觀察,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經濟圈為重點的地區,在未來產業發展的佈局和方式上亦是各有側重和不同。

北京市圍繞未來產業六大領域對全市明確產業佈局,其中,經開區面向20個細分領域完成17個產業空間部署,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和智能製造,併成立相應專班以服務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和平台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胡擁軍表示,京津冀是我國重要的產業發展高地,下一步要圍繞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佈局未來產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北京引領帶動作用,發揮國家實驗室、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等戰略科技資源優勢,整合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未來技術產業化的全流程要素資源,超前部署一批能夠變革經濟社會發展的顛覆性技術與創新平台。

另一方面要將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製造研發優勢、河北環京地緣優勢深度融合,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跨區域共享、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科技成果異地轉化孵化等創新機制,讓要素「流」起來、企業「強」起來、產業「亮」起來、鏈條「補」起來,形成「1+1+1>3」的未來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模式。

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最早開始佈局未來產業的區域之一,已經從省級政府層面率先出台未來產業發展的相關文件,指引地市開展未來產業培育工作。

在培育未來產業的模式上,上海市通過舉辦未來產業大賽方式,從全球範圍遴選和招引項目及人才,探索以「項目+人才」雙輪模式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此外,上海市聚焦重點方向加快組建了產業創新聯合體,組建行業專委會和投委會,形成「科技-產業-金融」創新發展合力。

浙江省率先在全國開展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創建工作,充分發揮各地市在高能級創新平台、高校資源、產業集聚等方面優勢,在全省不同地區創建了8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形成特色明顯、錯位發展的未來產業發展格局。

胡擁軍認為,下一步,要將長三角打造成我國未來產業的榜首,更好發揮未來產業的先行探路、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一方面,要立足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開展從0到1的原始創新。大力推進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讓新質生產力在實驗室生根發芽。

另一方面,要立足於發揮長三角海量應用場景優勢,開展從1到100的工程創新。根據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圍繞技術熟化與產品轉化加快開展未來產業,讓重大科技成果在不同應用場景中「沿途下蛋」。

此外,還要立足於長三角產業門類齊全、鏈條完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開展從100到10000的應用創新,選取未來產業較為成熟的若干突破點,推動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從「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在珠三角地區,彭健認為,作為經濟大省、工業強省的廣東省,未來產業發展基礎良好,集成電路、工業母機、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領域湧現出更多全國領先細分產業集群。同時,超前佈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正在搶抓未來產業發展新機遇。

從優勢看,珠三角地區一直以來以製造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市場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重心轉向新興和未來產業,如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

彭健建議,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發展未來產業的過程中,更要注重通過改革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質生產關係。例如,在科技創新方面,如何通過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幹事創業的活力。在培育耐性資本方面,如何通過改革讓產業、科技和金融更好地聯動和融合,扶持還在萌芽期的未來產業發展。在規製規則方面,如何通過改革體制機制讓更多的未來產業細分賽道在廣東率先示範應用、落地生根等。

王曉明指出,現在佈局未來產業主要還是在部分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比如國家科研體系、創新體系比較集中、產業基礎比較好,產業處在升級階段的地區。而不同地區各有側重也是當地前期科技產業基礎和要素條件所決定,不具備相關條件的地區很難發展起來具有比較優勢的未來產業,因此要結合地區自身的稟賦和特點,進行佈局。

未來產業發展除了要具備技術、先進製造業支撐,產業規模擴大的時候,還需要新材料、新資源等物質要素,比如稀土、石墨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等,因此各地在發展未來產業時需要因地製宜。

胡擁軍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產業的時空佈局突出動態調整、因地製宜的原則,要根據技術成熟度、市場發育度變化,堅持「走一步、看三步」,從近期、中期、遠期分階段梯次培育形成一批引領能力強、經濟效益好、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未來產業。此外,還要結合各地科教資源、產業基礎等差異,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因地製宜引導各地找準細分賽道佈局未來產業發展,圍繞未來技術產業化與重點領域未來化,探索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發展路徑模式。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方靜怡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