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學者: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產能不足」還差不多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導讀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導者,但卻引發了歐美政客關於中國「產能過剩」的指責。事實上,價廉物美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促進了國際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增長,改變了過去新能源汽車因價格過高而難以普及的狀況,為全球綠色產業轉型做出了貢獻。當前世界面臨的真正問題恰恰是新興產能不足。歐美政客針對中國的指責是不公正的,是純粹的政治操弄。

作者:鮑韶山 (Warwick Powell)

昆士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中國已在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設計和製造領域確立了全球領先地位。在過去四年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風靡全球——產量從2020年的35萬輛激增至2023年的960萬輛。以前只有中國人熟知的比亞迪等汽車品牌正迅速躋身為國際知名品牌。此外,向電動汽車轉型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低碳發展的關鍵一環,對實現《巴黎協定》中設定的全球減排目標至關重要。

因此照理來說,中國以較低成本向世界市場提供電動汽車的能力,本應在全球範圍內受到歡迎。然而,最近幾個月來,美國和歐洲政客接連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表示擔憂,譴責中國「低價傾銷出口」,並揚言要實施禁令,徵收高額關稅。

我們有充分理由證明歐美的這些指責純屬無稽之談,也有充分的理由證明中國的產能和技術可以造福世界。

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主要聚焦於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在過去四年中,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穩步增長,國內市場吸收了產能的75%至85%。以2023年為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總產量約為960萬輛,國內銷量約830萬輛,幾乎全部為國產車型。這一市場態勢與過去30年來中國製造業整體發展趨勢一致:1995年,中國製造業產出中有11%用於出口,這一比例在2004年達到了18%的高點,隨後逐漸下降,目前穩定在大約13%的水平。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無疑在產量和價格方面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全球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持續旺盛。國際能源署的《全球電動汽車展望2024》報告指出:「2023年電動汽車銷量較2022年增加350萬輛,同比增長35%,比2018年高出6倍多。」目前電動汽車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國、歐洲和美國,而基數較低的新興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也在強勁增長,尤其是東南亞和巴西。

國際能源署指出:「不論在國家還是全球層面,向電動交通轉型的關鍵,在於成功推出價格親民的新能源汽車(包括但不限於電動汽車)。」正因如此,中國的低成本電動汽車的「催化劑」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它們不僅促進了那些成熟的電動汽車市場持續增長,也在一些此前價格門檻過高的市場擴大了電動汽車的普及。

據國際能源署估計,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的年需求量將從目前的1400萬輛左右增至5500萬輛以上。甚至還有人估計那時的需求量可能高達6040萬。但不管是哪種估計,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目前的產能顯然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也就是說,當前真正的問題根本不是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而是產能不足。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為滿足預期的市場需求,我們迫切需要提高新能源汽車產能。可喜的是,中國及其它一些國家的製造商已經通過直接投資新廠和組建合資企業等方式,在全球範圍內擴大產能。

中國企業正積極佈局海外,在泰國、馬來西亞、巴西、越南、匈牙利、墨西哥、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新建或擬建生產線。這種全球化的生產佈局是合理的,因為還要考慮物流成本的因素。讓工廠靠近市場,不僅可以縮短產品交付週期,還可以提升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實際上,這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個顯著特點。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商致力於精簡庫存,當然這背後是以高生產率作為支撐的。因此,與傳統製造業相比,他們對營運資金的需求較少。預付定金的預售模式保證了未來需求的確定性,還能額外獲得營運資金,有效地縮短了從設計、製造到交付的整個週期,顯著提升了資本運作的效率。這樣一來,由於運營資金鎖定和庫存較少,生產商及其投資人能夠更靈活地應對短期市場波動。

自動化生產技術進一步降低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單位成本。據報導,在小米SU7生產線上,每76秒就有一台新車下線。由於預購需求旺盛,客戶等待提貨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庫存更是幾乎沒有——這哪裡像是「產能過剩」的樣子?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毫無疑問,美國政客感到焦慮的真正原因之一,是美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缺乏與中國相匹敵的能力。密歇根州是傳統燃油車產業的集中地,也是曆年美國總統競選中重要的「搖擺州」,今年恰逢大選之年,該州選票歸誰可能對大選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這一事實強烈暗示了近期美國的一些言論更多是為了迎合其國內政治需要。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汽車行業得到了政府的紓困,但仍然受製於舊燃料和舊技術。鑒於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產和消費國的地位,能源政策和汽車行業的未來走向很可能成為屆時選民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發展中國家將受益於低成本的電動交通,同時,許多國家也將受益於中國投資本地化製造能力。美國和歐洲政客抱怨中國新能源汽車價格低,實際上是在阻礙發展中國家享受經濟實惠的新技術。

除了大選這樣的週期性政治活動的影響外,我們真心希望,美國政客採取種種行動的原因不是因為擔心發展中國家有機會跨越傳統技術,走低碳發展道路。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Powering the future, today”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桑治平 劉夏

編輯:張釗

實習生秦可、程飄然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