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和它的朋友們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04:53
(白海豚和它的朋友們|視界,時長共4分53秒)
白海豚和它的朋友們
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談到我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
往往離不開保護一種棲息於近岸生態系統的標誌性物種——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球數量僅有6000頭左右。目前,廣東共有6個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中華白海豚分佈最密集的區域。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彙聚每一個人的力量。
在廣東,有一群中華白海豚的「朋友」,
他們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經歷不同,
但都自發守護中華白海豚,
與白海豚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繫,
他們的故事,
也是這片土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縮影。
湛江東海島龜頭村,整個村子坐落在一個彎月形的海灣里,因為常有中華白海豚出沒,當地村民稱這片海灣為「海豚灣」。
家旁邊就是「海豚灣」,這讓龜頭村村民莊宏清格外自豪。「我從小就很喜歡白海豚。」莊宏清回憶,兒時自己在村莊旁的海域游泳,時常能看到白海豚在海中嬉戲暢遊。
與白海豚相伴長大,莊宏清早已把這群中華白海豚當成家人,「我覺得白海豚懂人性、可愛,一直想為保護白海豚做點什麼。」
幾年前,中華白海豚保護誌願團隊在進行海上巡查時,在雷州灣海域發現了一頭灰色的中華白海豚屍體。海洋專家將其製作成標本,並放進了位於龜頭村的中華白海豚保護基地中。
2012年底,莊宏清自籌資金在海邊建立了一個中華白海豚保護基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華白海豚愛好者。他還自製了一批有關中華白海豚科普知識的宣傳展板,向遊客介紹中華白海豚,呼籲大家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最多的時候一天客流量超過300人次。」莊宏清說。
「如今出門,村里人都叫我海豚清,不叫我名字啦。」莊宏清笑稱,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吸引更多人參與保護中華白海豚。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樓,王學鋒的辦公室牆面上,貼著一張白海豚的照片——一頭粉色的白海豚躍出水面,在半空中劃出了一條優美的弧線。
「這張照片是我和研究生在雷州灣拍攝的。」王學鋒說,作為水產學院主要研究漁業資源生態學的教授,他常年研究白海豚食用的魚類生物,對湛江中華白海豚的情況如數家珍。
王學鋒的白海豚情結,始於2007 年,因為一次研究任務出海時,他遇到了一群中華白海豚。「看到它們第一眼,心情像看到令人怦然心動的美女一般。」眼前的白海豚,在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遊弋、跳躍,「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律動。」
從2017年至今,王學鋒帶領團隊對雷州灣中華白海豚進行了近7年的監測。「根據我們團隊監測的數據可以判斷,近些年來,雷州灣白海豚種群保持穩定,有一定的繁殖潛力。」王學鋒說,多年的研究工作,讓他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環境保護和開發的關係,「人類不能孤立地行走於天地間,要與萬物共存。」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治與團隊在珠海開展中華白海豚個體識別調查時,偶遇對科考船隻充滿好奇的白海豚。高漢 攝
「生活在廣東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目前可以追溯到3.1萬年前。」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治介紹,在湛江雷州灣,當地人會用雷州話「白吳」稱呼中華白海豚,每一名當地人的心中,都有一份關於白海豚的記憶。
東海島漁民吳華雄對白海豚的記憶,要從爺爺那輩算起,他一家四代人都生活在東海島,靠海吃海,堅守著捕魚這個古老行當,也和棲息在雷州灣里的數百頭白海豚相伴上百年。
「不知道是海豚家族還是我們家族,在這裏生活的時間更長。」吳華雄說,「但我想,它們跟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個家。」
【攝影】南方+記者 張迪 吳東俊 李永智 姚誌豪 石磊 張由瓊 鄭新洽
【文字】南方+記者 張迪
【剪輯】南方+記者 周鑫宇 李永智
【設計】譚唯
【編輯】何誌豪 楊奇
【執行】曾強 顧大煒 張由瓊
【校對】曹柏英
【審核】張由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