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守城人」:為後代留下長城的樣貌

來源:寧夏日報

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寧夏和內蒙古長城資源豐富,兩省區交界的賀蘭山深處,明長城永寧段依山勢而行,蜿蜒曲折,雄奇險峻。

明長城永寧段。

5月18日是第三個寧夏長城保護宣傳日。清晨,明長城永寧段文物保護員董軒寧走出山中小屋,騎上心愛的電單車,開啟日常巡查長城之路,從魔石溝口至紅旗溝溝口,一來一往24公里。

5月的賀蘭山,經過雨水的滋潤,放眼望去,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綠毯。隨處可見的駱駝蒿,綻放著黃色的小花,在夏日微風的吹拂下搖曳多姿。

駱駝蒿。

在紅旗溝溝口,鐫刻有「明長城—永寧段」字樣的黑色石碑靜靜屹立在長城腳下。「明長城永寧段南起青銅峽大壩堡,北行入永寧縣境內,過磨石溝口沿賀蘭山東麓北行經高石墩、過三關口,全長20公里,現存土牆20070米、石牆110米。沿線烽火台共計101座,因風化、人為破壞、沙埋,現存留21座。」董軒寧如數家珍般道出了長城的「家底」。

守城。

自2017年起,永寧縣聘請專職文物保護員守護長城,長在長城下的董軒寧接過爺爺董國、父親董尚義手中的接力棒,成為第三代專職「守城人」。七年如一日的守護中,董軒寧守護長城就如守護家中的老人一般,講起長城來總是滔滔不絕、娓娓動聽。

看著坍塌的牆體,董軒寧惋惜不已。

「這段牆體去年10月坍塌了。」記者跟隨董軒寧巡查至永寧縣紅旗溝口段長城牆體時,看著坍塌的一段牆體,他惋惜地說,「牆體非常密實,一層黃土一層砂石密密匝匝地夯築,建造工藝非常優良。」

「你看,遠處長城本體上的兩個方墩子,它們的作用不一樣。」站在紅旗溝長城觀光亭上,記者的目光跟隨董軒寧手指的方向看去,「近處的叫敵台,相當於存放兵器等物資的儲備庫;遠處的叫烽火台,傳遞信息,一旦發生戰爭,物資從敵台沿長城本體即長城牆體一線分發下去。」

已風化即將消失的長城。

「你知道長城本體上這種黑色的東西是什麼嗎?」說起長城,董軒寧猶如打開了話匣子,「這是一種黑色的類似苔蘚類的植物,缺水時是黑色,只要再下一場雨,它立馬就變綠,是一種可以固化長城牆體、防止風化的有益植物。」

黑色生物可以固化長城牆體。

守城人的日子是孤寂的。「經常能聽到電單車引擎的突突聲、天上的鳥叫聲和呼呼的風聲。」董軒寧說,「守城人」目之所及,除了長城,就是賀蘭山的一草一木。

「開紫色小花的叫什麼?」記者問。「毛頭刺。」「那個呢?」記者又問。「蒿草,山上蒿草有三種。」「賀蘭山上我能說知名字的植物有鐵馬黃、野菊花、駱駝蒿、鐵刺、牛筋刺、醉馬草等20多種,最常見的是蒿草,辨識度最高的是駱駝蒿。」董軒寧說,去年賀蘭山降水太少,今年花期推遲,再來一場透雨,山就穿上綠裝了。

一個人的堅守。

巡查途中,夏日的風吹得人燥熱難耐,臉龐曬得通紅皴黑的董軒寧想尋一片陰涼。突然,十幾棵酸棗樹躍入眼簾,一片翠綠,他躲在樹下小憩片刻。

明長城永寧段共有4名文物保護員,分別是董軒寧、董尚義、馬團兵、寶斯爾。7年來,董軒寧每月至少巡查長城4次。經年累月的巡護,讓他與長城的感情與日俱增。長城雖然不會說話,但時間久了,猶如家裡的一位老人。董軒寧深情地說:「我們護好長城,後代就能看到它。」(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張豔麗 文/圖/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