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文昌灰塑:刀堆手繪描出萬紫千紅

來源:海南日報

海南日報記者劉夢曉

5月20日15時許,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雨後天晴,涼風習習。村口大樹下,文昌灰塑藝術家、非遺傳承人許達聯手持兩把灰刀,已在這裏塑畫多時。只見他左手端一把盛滿灰料的寬灰刀,右手的窄灰刀從寬灰刀上輕輕剝下一小撮料,慢慢疊放在身前的木板上。

「這裏堆得有點高了,得再壓一壓,這裏又有點低了,再加點料。蓮蓬的形狀就得像個碗,飽滿圓潤才好看。」許達聯正在創作的灰塑作品是夏日蓮花圖,堆疊、按壓,如此反復多次,再用窄灰刀在灰料四周塑形,一朵小小的蓮蓬初現。許達聯滿意地笑了笑。

蓮蓬堆完,寬灰刀上的料恰巧用完,許達聯用布將刀面擦拭乾淨再包好,才把活停下來。

如此珍愛這兩把灰刀,並不因其價格有多昂貴。「灰刀就是灰塑藝術家的創作工具,你看我身後的這些灰塑作品,都是一刀一刀堆出來的。」許達聯說。

文昌灰塑藝術家、非遺傳承人許達聯在製作一幅大規格灰塑作品。(本報資料圖片)

海南日報記者順著許達聯所指看去,一幅幅造型多變的灰塑作品呈現眼前:在長寬高不等的畫板上,每幅作品各有一個主題。既有以葡萄為主的多子多福圖,也有以鳳凰、牡丹等元素組成的百鳥朝鳳。蛟龍在雲海里翻騰,寓意著節節高昇;花籃中百花齊放,代表著幸福常至……

「這些紋樣有吉祥的寓意,寄託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村民林運椿說,文昌灰塑始於南桑治,源於閩南。灰塑隨著閩人遷瓊,流傳到文昌一帶,經過曆代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畫師不斷改進創新,形成了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自成流派的建築裝飾文化。

許達聯創作的《龍盤牡丹》。(受訪者供圖)

色彩上,灰塑不灰。根據主題,作品多以金色、紅色、藍色等為主色調,細節上層次分明,漸變遞進的上色手法交替使用,繪出萬紫千紅,相得益彰。細微之處更是精緻,乃至於藤蔓上的一滴水,都栩栩如生。

一幅灰塑從製作到完成,需要經過打底、做線腳、勾線、上色等環節。「聽著雖然不多,但過程格外繁瑣。」許達聯說,近些年,隨著海南傳統民居不斷翻新重建,許多灰塑作品已隨之湮滅。不過在傳統民居保存較為完整、有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稱的十八行村,依舊能看到許多穿越時光保存至今的灰塑。

和眼前色彩斑斕的灰塑作品不同,村里那些緊貼房簷的灰塑壁畫多已褪去顏色,不過紋樣仍清晰可辨——這些灰塑壁畫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祥禽瑞獸、花卉植物、吉祥圖紋等,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除卻已經褪色的灰塑壁畫,近幾年村民翻修房子時,也對不少灰塑壁畫重新修塑。在村民林敬家裡,灰塑壁畫色彩飽滿,更添鄉村意趣。

海口騎樓步行街一酒店內的灰塑作品。(本報資料圖片)

灰塑的應用場景並不局限於鄉村。在海口騎樓老街的一家酒店裡,雙龍雙蛟、百鳥朝鳳、海島果園等主題雕塑,盡顯灰塑之美。「這些灰塑吸引了很多年青人來打卡,很多不瞭解灰塑的人,從這裏開始認識灰塑。」酒店負責人符燕舞說。

作為這些灰塑的創作人,許達聯頗為感慨:「希望能有更多機會,讓灰塑通過這些迎合現代市場、年輕群體的項目,走出鄉野,走進城市,讓更多人看到灰塑的美。」

小名片

文昌灰塑

灰塑又名堆灰,是從石雕和泥塑兩種技藝派生出來的一種室外傳統建築裝飾藝術。

文昌灰塑壁畫是文昌流傳最廣的民間藝術之一,是文昌民間美術的一大特色。2023年12月28日,文昌灰塑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海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文昌灰塑通常取材民間喜聞樂見的祥禽瑞獸、花卉植物、吉祥圖文等紋樣,富有吉祥寓意,寄託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原標題:

始於南桑治,源於閩南,多元文化交融,不斷改進創新

文昌灰塑:刀堆手繪描出萬紫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