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ESG評級存在四大亂象,亟待匡正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郭曉潔 廣州報導

5月1日,三大交易所ESG披露指引正式開始實施。而在此之前的幾年,國內ESG評級和ESG服務市場經歷了蓬勃發展,百花齊放的階段,但同時,標準不統一、評級體系混亂等問題也影響著ESG投資的發展。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團隊發佈了《中國ESG評級剖析及未來發展之道》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當下國內外ESG評級業務蓬勃發展的同時,市場出現了不少ESG評級亂象,對投資者與企業造成了誤導。

作為報告的主要撰寫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近日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王文認為,目前市場各類ESG評價機構良莠不齊,評級市場亂象不利於資金正確流向綠色產業和領域。新規的實施將對資本市場起引導作用,倒逼企業重新改變對ESG的認知,也將推動ESG評價體系更完善,最終實現吸引更多資金,特別是國際投資者的目的。

隨著ESG披露新規的實施,王文預計,目前以綠色信貸為主的綠色金融產品結構將發生變化。新規將鼓勵和引導市場參與者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包括股權投資在內的多種綠色金融產品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 受訪者供圖)(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 受訪者供圖)

ESG不再只是加分項

南方財經:三大交易所ESG披露指引5月1日開始實施,指引的實施對中國資本市場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王文:披露指引的正式實施意味著ESG從過去的企業宣傳、投資理念、經營文化等層面進一步全面升級為合規披露,ESG進入規範時代。新規的實施將對資本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首先,強製披露將倒逼大部分企業提升其環境透明度和社會責任感。披露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在應對氣候變化、汙染物排放、生態系統保護等方面進行信息披露。因此ESG透明度和責任感不再局限於主動承擔或作為加分項,而是不做就會減分。

其次,強製披露也為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加強風險管理提供了路徑。通過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企業可以更好地識別和管理ESG風險,提高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市場的穩定性和韌性。

隨著企業披露更多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投資者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也將吸引更多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者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

南方財經:交易所披露指引將如何推動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

王文:交易所披露指引減少了信息披露的不一致性,這有助於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近年來,國際投資者越來越重視企業的ESG表現,統一的披露標準和指引將使國際投資者能夠更方便地獲取和比較中國企業的ESG信息,提升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信心,從而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投入中國的綠色項目。國際資本的流動是提升中國綠色金融項目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

此外,通過採用與國際接軌的披露標準,中國企業可以更容易地參與國際綠色項目和跨國合作,有助於促進國際綠色金融理念、技術和經驗的交流,推動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南方財經:近年來不少專家認為綠色金融發展已進入深水期,在這個階段,完善ESG評價體系和ESG服務市場對綠色金融下階段發展有何意義?

王文:客觀上來說,我國綠色融資目前仍然以綠色信貸為主,比例超過90%,因此資本市場在綠色金融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ESG投資也將具有廣闊的增量空間。

新規實施後,企業在ESG評價體系的監督下,為了獲得更高的ESG評分,會採取更多的環保措施,改進治理結構,提升社會責任感。此外,新規也將倒逼ESG服務市場的完善,規範各類市場服務主體的行為,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市場風險和投資誤導。

可以預見,隨著ESG評價體系和配套服務的逐漸完善,未來將有更多的資金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流入綠色項目,推動綠色金融產品結構更加合理和多元化。

「蹭熱度」等評級亂象造成投資誤導

南方財經:報告中提到ESG評級存在亂象,你認為這些亂象對中國綠色金融和可持續投資環境有何影響?

王文:雖然全球範圍內尚未出台統一的ESG評價標準,但這並不代表當前ESG評級業務不需要規範指引。

我們研究發現,目前ESG評級市場的亂象主要有排名原則背離 ESG 初衷、榜單認知偏差誤導投資者、借 ESG 逐利造成逆向選擇、國際政治因素干擾評級客觀性等四大亂象。

這背後,我們看到較低的ESG評價機構準入門檻,導致了目前各類評價機構良莠不齊。除此之外,個別機構抱著「蹭熱度」的動機與心態發佈一些缺乏專業性與投資意見的排名,往往會誤導投資者與企業,為中國的ESG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不利於資金正確流向綠色產業和領域。

中國的上市企業所遍佈的行業廣泛,以至於不同行業間的ESG信息存在差異,每個行業處於社會、環境中的位置不同,關注的可持續問題不同,所考慮的議題的權重各有不同。例如,科技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往往是帶動上下遊企業的科技賦能,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科技進步;傳統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則更加看重社會回饋等其他外部性要素。不恰當的評級可能引發對不同行業企業價值評判的嚴重差異。

南方財經:政府和監管機構在推動解決這些亂象方面應採取哪些關鍵措施?

王文:政府及監管機構應引領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業務的頂層設計和配套措施,加強政策指引,建立激勵和懲罰機制,明確提升信息披露質量的政策的實施。同時,需要廣泛引導評級公司、交易所、行業協會持續研究國內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模型、框架和技術,也可借助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互聯網技術搭建ESG信息共享平台。

有關部門也可以對市場參與主體展開引導,促進ESG投資成為中國資產管理領域的新方向。

目前,中國ESG相關基金規模雖超過300億元,但實際以環保類為主,以整合ESG作為投資策略的基金僅有易方達ESG責任投資、華寶MSCI中國A股國際通ESG等幾個2019年8月後成立的基金。未來,相關監管部門應鼓勵國內資管公司拓寬ESG整合策略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推動ESG策略投資產品成為資管公司的重要品牌產品,引導其重視以ESG整合等為投資策略製定的ESG產品研發和推廣。

金融機構如何兼顧兩大監管披露指引

南方財經:金融機構如何同時兼顧交易所指引和人行的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做好全方位的ESG披露工作?

王文:金融機構是推動可持續信息披露的重要部門。對金融機構來說,有幾點是現階段必須做的工作。

首先,金融機構應建立內部協同機制,協調不同部門(如環境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投資部門等)之間的工作,確保ESG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披露工作高效進行。例如,成立專門的ESG工作小組或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相關工作;通過引入專業的ESG數據管理系統;更高效地收集、存儲和分析ESG數據,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滿足不同披露要求的數據需求。

其次,對於上市金融機構而言,應詳細瞭解交易所指引和人行的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的具體要求,找出兩者之間的共性和差異,通過整合兩個指引的要求,製定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標準和流程,確保滿足雙方的規定。在編製ESG披露報告時,可在報告中設置專門的章節或部分,綜合考慮交易所和人行的指引要求。同時,金融機構應與交易所和人行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瞭解相關政策和指引的更新情況。

此外,學習國際上優秀金融機構的ESG披露經驗,也是提升自身的ESG披露水平的有效路徑。

南方財經:目前對國內金融機構的範圍3排放尚無統一的標準,後續應如何推動金融機構範圍3的披露?

王文:推動金融機構範圍3的披露將為金融機構帶來提升競爭力、促進創新、增強風險管理等機遇,同時也帶來數據收集、標準統一、成本增加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挑戰。

金融機構範圍3的披露涉及範圍廣,影響面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金融機構應參考國際上的現行標準,如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GHG Protocol)等,明確金融機構在融資活動中如何計算和報告間接排放。此外,金融機構也需要加強數據收集和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確保範圍3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借助第三方數據服務平台和技術工具,提升數據管理水平。

此外,監管部門也參照國際準則,在過渡期通過提供相關激勵措施,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範圍3排放的核算和披露工作。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