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從機器人密度看企業向「新」力度

  新華社上海5月22日電題:上海:從機器人密度看企業向「新」力度

  新華社記者姚玉潔、龔雯

  為藍牙耳機塗膠「一絲不抖」,為汽車製造精準銲接,為中國天眼「大鍋」進行「刷洗」……走進位於上海「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高矮胖瘦」的機器人,可在不同應用場景里「大顯身手」。

  「從大規模工業製造進入柔性製造、智慧製造時代,產品迭代週期加快,對個性化設計、快速生產反饋要求更高,進而對人機互動、人機協作提出更高要求。」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洋說。

  節卡機器人在精密製造行業的應用。(受訪者供圖)  節卡機器人在精密製造行業的應用。(受訪者供圖)

  解放人類雙手,點亮智慧火花。快速成長的節卡機器人,是上海乃至中國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以此為代表的一批本土機器人「新勢力」,也成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的亮眼名片。

  在上海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每12分鐘就能下線一台「全長三角造」機器人:軸承來自溫州、伺服電機來自衢州、諧波減速機來自蘇州……聯合上下遊12家企業,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全長三角造」機器人目前已累計下線4700多台。

「全長三角造」機器人應用在吉利臨海基地白車身焊裝產線。(受訪者供圖)「全長三角造」機器人應用在吉利臨海基地白車身焊裝產線。(受訪者供圖)

  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張鎮奎表示,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機器人產能佔比全國超50%,賦能千行百業。

  上海是全國首個把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城市。所謂機器人密度,是指每萬名員工擁有的機器人數量。目前,上海重點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426台,居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機器人,還在加快走向世界,「朋友圈」越來越廣。在前不久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節卡機器人正選首展的新品,展示了中國機器人自我蝶變及工業自動化的全球佈局和實踐。尤其是節卡成為國內首個獲得SRCI(標準機器人命令接口)認證的協作機器人廠商,這意味著,節卡融入了國際頭部工業用戶的供應鏈體系,為其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更大的機會和潛力。

  「基於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積累的工藝庫,不斷優化機器人的智能感知、軌跡規劃、操作精度、交互能力,協作機器人讓‘機器學人’,使用體驗更簡單,工人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使用。」李明洋說。

  業內預計,隨著生產模式逐漸從標準化、批量化、規模化向個性化、小批量、多頻次發展,機器人將作為最小工作單元,嵌入到全生產環節,以新應用帶動新產業、以小場景撬動大市場。

  根據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到2025年,製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2024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發佈了人形機器人等10個重點產業鏈細分賽道投資機遇。新華社記者 龔雯 攝2024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發佈了人形機器人等10個重點產業鏈細分賽道投資機遇。新華社記者 龔雯 攝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表示,「機器人+」正在更多領域為人們服務。依託「一業一策」「分級分類」「一廠多景」,上海正推動萬台工業機器人進智能工廠,預計2025年重點行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人500台。

  與此同時,上海正在加快推進國家級人形機器人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研發開源人形機器人原型機、攻關具身智能大模型等關鍵技術,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撐為一體的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