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安徽麝的歸來之路:每年花億元保護天然林,打通更多生態廊道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張壯 陳欽

「現在,經常能聽到安徽麝的叫聲。」5月11日,張曉明告訴同行的記者。每天,他都要身穿紅馬甲,帶上望遠鏡、筆記本和乾糧,和隊友們穿行在茂密的森林中,沿途巡山、排查火險、觀察野生動植物生長情況。

52歲的張曉明,是羅田縣天堂寨林場資源管理股長,也是護林隊的一員,日複一日守護著安徽與湖北交界處的4萬畝林海。

他口中的安徽麝,是大別山區特有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003年全國資源普查時,安徽麝種群數量不到600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都是麝香惹的禍。在冬春兩個季節,許多外地人來到大別山,捕獵安徽麝,割去其香囊,陰乾成藥,再拿去賣高價。」張曉明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由於森林砍伐和非法狩獵,曾經多見的安徽麝,種群快速衰退,在野外已多年不見蹤影。

2014年,湖北設立大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堂寨林場的功能和主責從建設、發展轉向生態保護。他們組建專業森林資源管護隊伍,開展安徽麝資源及其棲息地調查,打擊盜獵走私的犯罪活動,改善安徽麝生存環境。

「最開始到林場工作是砍樹搞生產,後來改種樹護林,現在又加上了監測和保護野生動物。」在林場工作31年的張曉明說。

2017年,黃岡市出台全國首部天然林保護地方行政規章——《黃岡市天然林保護辦法》,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補植補造天然林。這意味著,黃岡每年要籌措1.17億元用於天然林保護工程,其中天然林停伐補助8760萬元。

受惠於這項政策,天堂寨林場的天然林面積,每年以1%的速度遞增。「森林的增加,打通了更多生態廊道,讓安徽麝有了更廣泛的活動空間,避免種群集中棲息在一個區域,帶來近親繁殖,或者因為一次自然災害、一次疾病而永遠消失掉。」大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漆俊說。

2019年起,天堂寨林場在野外架設38台紅外相機,加強對瀕危物種的監測、保護。「既實時記錄安徽麝活動,又不幹擾它們的生活。」張曉明說。

走到一棵大樹旁,張曉明取下綁在樹幹上的紅外相機,檢查、更換電池和內存卡。「這不是輕鬆活,相機一般架在人跡罕至的偏遠山林,甚至是懸崖峭壁上。每3個月要更換一次電池、收取數據,一天最多隻能跑三個點位。」

突如其來的危險,還會常伴左右。「有一次,我們碰見了一群野豬,它們狂追我們,隊員們驚嚇得爬上樹,才僥倖躲了過去。」張曉明至今記憶猶新。

借助於紅外相機技術,安徽麝野生種群在大別山區被重新發現。

張曉明點開影片,記者看到,安徽麝體長不足1米,頰、額及耳背灰黑色,有白色條紋向兩頰伸延,尾巴非常短,當時正在排便。

經過長期觀察,張曉明發現:安徽麝雌雄分居,僅在發情季節才會有數頭相聚的現象,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動,有比較固定的活動路線和棲息場所,冬春季在低山陽坡灌叢中取暖,夏秋季在高山石崖邊棲息。

調查、監測的過程,也是科學研究、開展保護的過程。「觀察記錄安徽麝棲息地植被類型、植被分層、水源距離等信息,我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護林、補水等保護措施。」張曉明說。

目前,天堂寨林場有24台紅外相機拍到安徽麝。「野生動物的恢復需要一段時間,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未來會更好!」張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