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物物種種類及特有類群居全國前列,背後有這些經驗

5月22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海南省氣候條件優越,生物物種種類及特有類群均居全國前列。

在海洋牧場人工魚礁上面進行珊瑚移植,加快海洋生態修復速度。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供圖在海洋牧場人工魚礁上面進行珊瑚移植,加快海洋生態修復速度。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供圖

優化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海南長臂猿從個位數增長至37只

海南省在全國省域「多規合一」改革工作中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按照全國開展「三區三線」劃定的工作部署,銜接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成果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7600平方公里。

海南長臂猿是海南優化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經典案例。作為僅分佈於我國海南島的特有物種、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種群在20世紀50年代初,曾廣泛分佈於海南全島,數量約2000只。但由於當時對物種保護認識的局限性,海南長臂猿棲息地不斷減小,其種群遭受頻繁干擾和獵殺,導致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僅剩7-9只個體倖存於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之中。

1980年,霸王嶺長臂猿自然保護區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並於1988年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0年8月,在原海南省霸王嶺林業局(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海南省猴獼嶺林場(海南猴獼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的基礎上組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

結合國家公園建設及林長製工作落實,霸王嶺分局監管、管護站具體負責、護林員(監測隊)責任到山頭地塊的三級保護管理(監測)機制逐步形成。野外監測手段從單純的人工監測逐步過渡到配合現代化技術的監測手段。「通過開展科研合作,海南長臂猿生態習性、保護生物學等多個科學難題被逐步破解。」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副隊長周照驪說。

目前,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2群7—9只增加到2022年底的6群37只。是長臂猿類群裡唯一實現穩定並且增長的種群。

完善遷地保護體系,坡鹿種群數量快速增長

近年來,海南省優化以植物園、動物園、種質資源庫(圃)、保種場、活體基因庫等為主體的遷地保護體系。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省共收集各類作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1180份。

同時,海南省持續推進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設珍稀瀕危物種和重要遺傳資源繁育基地,推動坡鹿、坡壘、白木香、降香黃檀、野生稻、野生蘭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極小種群物種的遷地保護和種群恢復。

海南坡鹿是海南島特有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海南坡鹿體型似梅花鹿,上世紀50年代數量超過500頭,在海南島山地外緣的廣大丘陵平原、沿海台地的稀樹草原,灌木草地等生境,都有坡鹿活動的蹤跡。但是到了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人類的大面積墾荒和濫殺濫獵,坡鹿一度減少至瀕臨滅絕的26頭,其棲息也縮減到東方的大田和白沙的邦溪兩個地區。

「為了拯救瀕臨滅絕的海南坡鹿,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了修建坡鹿保護高圍欄、坡鹿生境改造、人工馴化、遷地保護等一系列保護措施。」據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合升介紹,自然保護區的坡鹿數量已達400頭。為了擴大其棲息地,進行多點保護,海南坡鹿的種群分佈已由大田保護區遷移到邦溪、文昌和猴獼嶺等地。「保護區也會和這些地方進行種源交換,提高遺傳多樣性。」他說。

修復生態系統,海洋牧場促進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海南省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一體化修復,深入開展海岸線整治修復、河湖生態緩衝帶生態修復、濕地修復、水土流失治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項目。

藍碳是碳彙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樹林是藍碳的重要組成。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時擁有海草床、紅樹林和鹽沼三大藍碳生態系統的國家之一,加強紅樹林的保護修復,有利於實現藍碳的生態固碳。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迄今為止我國紅樹林中連片面積最大、樹種最多、林分質量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2013年以來,受到團水虱、颱風、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響,紅樹林及濕地生態系統出現退化,保護區多方尋求對策措施,成功修復紅樹林1831畝。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組組長馮爾輝說,針對東寨港港灣17公里風浪大、高程低、無紅樹林分佈的區域,保護區通過抬高種植區進行低灘造林,在保護區實驗區新增造林500多畝。對於遭受潮水衝刷,海浪侵蝕嚴重的區域,他們利用廢棄牡蠣殼在河道邊堆疊形成生態消浪護岸掩體,再從河道中清淤填高河道兩岸種植紅樹苗木進行修復,成功護岸5000多米。

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是海南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和國內首個國家級熱帶海洋牧場示範區。海洋牧場建設歷經十三年,截至2023年年底,投入人工魚礁及船礁等約8萬空立方米,水泥型人工魚礁2571個,船型礁21艘,種植珊瑚5萬餘株,形成了完整的珊瑚礁、魚蝦貝等海洋生物圈,海洋生態修復和漁業資源養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近期調查表明,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海域漁業資源增長了2倍以上,在人工魚礁區漁業資源比周圍區域高出5倍以上,珊瑚礁活珊瑚覆蓋率由原來的18%提高到25%。優美的海洋生態環境不但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潛水、海底漫步與魚共舞,還促進了旅遊區發展半潛和全潛海底觀光艇項目的發展。

強化生物安全管理,保護區防控外來紅樹植物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編製了海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建立了外來入侵物種分佈數據庫,為海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外來生物入侵的科學防控與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積極研發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技術,製定外來入侵物種治理策略。2022年,椰心葉甲、椰子織蛾、薇甘菊等林草外來物種防治面積達7.64萬畝。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外來紅樹植物主要為人工引種的無瓣海桑和拉關木,它們適應性強,生長迅速,曾經對紅樹林修復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如今,它們強大的繁殖和擴散能力日益凸顯,佔領光灘、林窗和林帶前緣,外來植物的負面影響開始受到關注。

調查統計,保護區目前無瓣海桑和拉關木分佈面積約1311.45畝,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分佈特徵。結合它們的引種時間,保護區製定了不同的防控措施,在保護區內完全禁止種植兩種外來植物,在無瓣海桑成熟林區採取間伐、疏伐修枝等措施,加快其林下鄉土紅樹生長,以期取代無瓣海桑。同時對拉關木進行較大幅度的間伐、疏伐和修枝,形成較大的林間空隙,並在林間空隙種植鄉土紅樹植物,對其進行林分改造。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