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案小說改成互動戲劇,為滿足觀眾情緒需求|揭秘

「五四」青年節那天,原創本土全景沉浸互動劇場《大真探趙趕鵝2》(以下稱「鵝2」)在北京77·抓馬X新空間劇場迎來自4月3日開啟北京駐演以來的第30場演出,面對觀眾的熱情,「鵝2」又在五月下半月加演13場。該系列兩部作品自去年問世至今,除在北京駐演外,還分別來到天津、南京、杭州等地,截至本月末,總場次將達到250場。《大真探趙趕鵝》改編自「天才捕手」同名真實故事,原著趙趕鵝,該劇由北京抓馬艾克史芬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製作,青年導演張肖執導,時隔一年,《大真探趙趕鵝2》也在眾人的期待下再度回歸。新京報專訪《大真探趙趕鵝》系列的導演張肖,聊聊「趙趕鵝」這部從熱門IP生發出創新互動劇的過程。

取材自真實小說故事的《大真探趙趕鵝2》,五月新版進行了多維度升級。

特別的探案小說用「真」破題

作為北京最受歡迎的全景沉浸式作品之一,《大真探趙趕鵝》(以下稱「鵝1」)駐演77劇場,令該空間成為東城區第一批正式掛牌演藝新空間的劇場,完成了從製作一部駐演的沉浸劇,到打造一個文旅地標性的演藝新空間。此次「鵝2」的回歸,在內容上做了全新升級,以千禧元素為核心,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生活方式,都可以感受到新舊交替的質感以及現代與破敗的對立。

作為一名「90後」新銳導演,自2013年獨立導演創作首部戲劇作品以來,張肖至今已經創作了近20部作品,其中,2018年由他導演的話劇《認真的重要性》曾入圍第二屆老舍戲劇節展演,收穫口碑。去年九月,《薊州疑雲》大劇場版在國家話劇院劇場完成首演,而他執導的環境式懸疑劇場《祖莉小姐》在剛剛過去的四月也迎來了百場演出。創作環境式戲劇對於年輕的張肖而言,已積累了很多實操經驗。張肖坦言,其實在大學階段,自己就已經開始創作環境戲劇,例如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創作過《老舍和我》,後來在戶外游泳池、咖啡廳等很多場景中都探索過環境戲劇的多重可能性。

在張肖看來,《大真探趙趕鵝》原著在敘事手法上就區別於以往常規的探案類小說,另外從它的名字上,讀者便會覺得這部作品與眾不同。「‘大真探趙趕鵝’這六個字,有兩個特別有意思的點」,張肖解釋說。在通常的作品中,正義的英雄人物絕不會以一個動物的名字給自己命名,因此「趙趕鵝」名字本身便帶有調侃與幽默的成分,由此也在暗示著觀眾或讀者,這是一部喜劇、懸疑、犯罪相結合的作品。另一個新奇的點在於「真」字:「相較於人們認知里的‘偵’探而言,這裡面的‘真’是真實的真,以此來表明,戲裡面的內容與案件都是真實的,運用了一些戲劇化的編排和處理。」

張肖坦言,除了在讀原著時這部作品經常給他帶來撲面而來的真實感外,在創作前期採風的過程中,與「趙趕鵝」的原型人物聊天,他傳遞給張肖的一種信息便是——警察破案的過程其實並沒有大部分影視劇中表現出的那種「爽感」。日常中,再厲害的警察在面對一個棘手的案件時,也會產生苦惱與焦慮,「因此從原著特別的表達方式,警察日常鮮為人知的探案感受等幕後細節,都引領著我想將這些內容呈現給觀眾」。

導演從原著中以「真」破題。  張伯男 攝導演從原著中以「真」破題。  張伯男 攝

主創人員要有觀眾意識

從「鵝1」到「鵝2」,張肖與主創團隊分別選擇了1998年與2005年兩個非常不同的時間背景,除此之外,最新推出的「鵝2」再度深化了「全景沉浸」概念——為觀眾呈現出不同於「鵝1」的千禧後城郊圖景,在地面空間區分五大區域,增強對高度空間的縱向利用,加入肉眼可見的機械變化,給觀眾提供更加驚喜的觀演視角。

在張肖看來,提取1998年與2005年兩條不同的時間線,主要是想給觀眾傳遞一種情感。在那個信息科技還沒有迅速發展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近,大家會因為一首歌而合唱,夥伴們會一起在網吧里打同一個遊戲,但現在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少,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喚起觀眾對真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興趣。「身為戲劇工作者還是希望將這些內容進一步強調到戲劇當中,通過我們的方式將人與人之間真實交互的魅力傳遞給觀眾。」

互動體驗是「鵝2」的改編特色。  張伯男 攝互動體驗是「鵝2」的改編特色。  張伯男 攝

以沉浸的形式刺激感官,以近距離表演帶動情感共鳴,以喜劇的外衣包裹更深刻的戲劇表達,除此之外,持續的互動是該系列最具現場魅力的標籤。據介紹,「鵝2」除了為每位觀眾準備專屬身份證、為A檔觀眾準備紀念檔案袋外,「鵝2」還加入了多維互動體驗。劇場內不只有主屏幕,根據不同道具,主創還增設了諸如電腦顯示器、汽車車身、電視、魚缸等多個小屏幕,攝影機數量的增加,使監控的形式更緊密地與趙趕鵝的破案過程及故事發展相連。另外,製作的過程中還使用了前沿的3D掃瞄技術,不管是多媒體呈現的頻率還是畫面,都超過了「鵝1」的視覺。劇場之外,「鵝2」還為觀眾開設了更多附加體驗項目,打造千禧鵝報刊亭、千禧大頭貼、千禧回憶牆等,在觀眾看劇之餘,將其帶入千禧年的氛圍之中。

張肖介紹,「鵝2」的舞台置景與設備要比一般大劇場舞台上的置景複雜。由於全景沉浸式演出的特點,演員表演和故事呈現都距離觀眾比較近,因此很多舞美的材質、安全係數都要求更加精細。「對於創作者而言,出品方沒有給我們製定任何票房目標,反向地促使了我們可以相對自由且從容地創作,這也是個很良性的推動。」

談到這個系列IP的市場反響,張肖覺得,這一年在經歷從「鵝1」到「鵝2」的創作歷程後,他最直接的感受是無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要能夠認真地去創作,最終一定會有聲量。「創作這個系列,主創人員首先要具備觀眾意識,這並非觀眾想看什麼,我們就得給他們什麼,而是指你要清楚觀眾的情緒,要懂得他們‘不想看到什麼?會介意什麼?’其實大家現在生活都很辛苦,他們需要釋放,需要找到能提供情緒價值的地方。」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