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離不開手機的背後,是一部電子產品增長史

本文內容經出版方授權節選自《增長》一書。摘編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起。註釋見原書。

原文作者|[加]瓦茨拉夫·斯米爾

《增長》,[加]瓦茨拉夫·斯米爾著, 李竹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2024年4月。

作為「前奏」的電器

音頻主導技術的革命浪潮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例子,為我們展示了新技術的發展軌跡:先是迅速滲透市場,隨後其市場佔有率暫時登上高峰,最後經歷斷崖式下跌。在美國,黑膠唱片(1948年推出的密紋唱片)的銷量在1978年達到了5.31億張的頂峰,但到1999年,唱片的總銷量下降到不足1000萬張,到2004年進一步下降到500萬張。但隨後的部分需求復甦使得唱片銷量在2016年又上升至1720萬張。

磁帶最早出現在1963年的歐洲和1964年的美國,其銷量巔峰出現在1988年,到2005年在市場上基本已經銷聲匿跡。CD光盤於1984年開始推向市場,其銷量在1999年達到巔峰。作為3種相繼出現的音頻技術中的最年輕的一種,CD光盤卻因為音樂下載技術的問世而黯然失色。不過,音樂下載這種全新的音頻模式佔據主導地位的時日更加短暫。在美國,音樂(單曲和專輯)下載量從2004年的1.44億增長到2012年超過15億的峰值,然後在2016年回落到8億出頭:隨著音樂下載模式被流媒體技術取代,又一個明顯的高斯增長軌跡正在異常迅速地形成。到2016年,美國音樂銷售行業的流媒體收入達到了下載收入的兩倍以上,也超過了下載和實體銷售的收入之和。

不過,在21世紀的頭20年,影響最為深遠的大規模電子媒介創新不僅限於聽音樂,還涉及使用便攜式電子設備(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多方面體驗。它們涵蓋了從降噪耳機到電子閱讀器、從相機到遊戲掌機等多種設備。迄今為止,在這五花八門的便攜式小型電子設備中,智能手機是功能最為豐富的。幾乎所有這些設備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保有量都在飛速增長。早期的一些產品先在富裕經濟體中普及開來;移動電話則迅速席捲全球,甚至覆蓋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那些最貧困的地區。

美國的數據使我們得以追蹤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保有量的增長過程:正如預期的那樣,所有已經普及開來的電器和電子產品的增長都形成了S型增長曲線,但我們並不能用同一個函數來描述所有這些曲線。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不對稱的邏輯斯蒂曲線。只有冰箱的普及過程非常接近對稱的邏輯斯蒂函數;在1950年之前,有些產品(電爐和洗衣機)的普及過程在20世紀50年代和二戰期間中斷過;另一些產品(1950—1975年的洗衣機、1965—1975年的彩色電視機以及1975—1995年的洗碗機)的普及過程包含了一些近乎完美的線性增長階段。

在21世紀的頭10年,大多數美國人的生活無法離開的產品主要包括各種電器和電子產品(從微波爐和家用計算機到洗碗機、乾衣機以及家用空調)。我們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種印象,即各種電子產品的普及速度會越來越快:固定電話的普及率從10%增長到90%花了60多年,收音機達到相同的普及率只花了22年,彩色電視機花了20年,移動電話則僅用了13年。

然而,這種看似普遍的規律並非毫無例外,因為也有一些老產品的普及速度與新產品的普及速度一樣快。收音機普及率在1925—1930年的增長速度與移動電話普及率在1995—2000年的增長速度一樣快,而且這一速度還略低於錄像機普及率在1984—1989年的增長速度。

手機,已然遍佈世界各個角落

如果沒有重量的持續下降和性能的不斷提高,手機就不可能普及開來(計算機也是如此)。1973年,電單車羅拉公司的第一部實驗性的便攜式移動電話重達1.135千克。1984年,該公司推出的第一部商用設備DynaTAC 8000X的重量為900克。10年後,諾基亞手機的平均重量仍然達到了600克。到1998年,市面上開始出現重量不到200克的手機。自2005年以來,隨著機身越來越薄但屏幕越來越大,手機的重量普遍穩定在了110—120克的水平。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全球手機總銷量在1997年首次超過1億部。2009年,全球手機出貨量超過了10億部;到2017年,出貨量已接近20億部。將1997年以來的全球手機銷量數據繪製成曲線,其形狀符合邏輯斯蒂增長軌跡,拐點出現在2008年,漸近值為21億部。相比之下,2018年的全球手機銷量超過了19.6億部。

1997年以來全球每年手機銷量增長過程。本圖表為《增長》插圖。

如今,絕大多數手機都是智能手機,它們在本質上都是手持高性能微型計算機,使用觸摸屏和先進的操作系統來訪問互聯網,還能運行越來越多的特定應用程序。在21世紀的第2個10年中,沒有任何複雜人造製成品的年銷售量能與這些微型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年銷售量相提並論。它們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不僅因為它們可以提供廉價的即時通信,還因為它們足夠智能,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過去由各種功能固定的器件和小工具提供的服務。圖皮聲稱,已經有16種設備或功能被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程序所取代,包括相機、主要用於收發電子郵件的個人計算機、收音機、固定電話、鬧鍾、報紙、相冊、錄像機、音響、地圖、白噪聲發生器、DVD影碟播放機、名片盒、電視機、錄音機和指南針。——甚至數據公司自己也不瞭解他們在做什麼,這超出了他們的短期目標。

電視劇《手機》(2010)劇照。

此外,我們還可以將字典、日曆、筆記本、行程表和便捷銀行業務等設備或功能添加到這一列表裡。其中一些說法確實不假。今天的手機拍攝的照片的解像度要比10年前流行的那些優質數碼相機的照片解像度高得多;手機也可以是精美的鬧鍾、名片、指南針,當然還有電話。然而另一些功能則容易引起爭議:在觀看體驗方面,一塊小小的屏幕很難等同於大尺寸高清電視;快速瀏覽手機屏幕上顯示的僅摘取部分內容的新聞條目也不等同於閱讀報紙。即便如此,毫無疑問,除了易於量化的市場滲透率和年銷售量,移動電話的增長趨勢還體現在那些不那麼容易被量化的整體實用性和功能的驚人擴張上。

美國人的手機普及率在短短7年內就從10%上升到了50%,在之後的6年內達到了95%,近乎飽和;智能手機普及率則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從10%上升到了90%。N湯臣 DOCOMO公司於1999年推出了日本第一款智能手機(可連接到互聯網),隨後諾基亞和索尼愛立信也陸續推出了智能手機,到2005年它們的全球銷量已達5600萬部。2007年6月,亦即蘋果公司向市場推出第一款iPhone手機時,全球智能手機的銷量達到了1.22億部。在此之後,全球的智能手機年銷量增長情況幾乎完全符合四參數邏輯斯蒂曲線—2013年略高於10億部,2016年達到14.9億部。根據這條曲線的預測,最近的出貨量已經接近16億部,接近飽和水平。

2005年以來全球智能手機每年銷量增長過程。本圖表為《增長》插圖。

目前,我們尚不清楚現代電子設備(尤其是移動電話)提供互聯網服務的飽和水平是怎樣的。顯然,在許多富裕國家,互聯網接入率已經達到或接近飽和水平。相比之下,在全球範圍內,電子產品的使用率似乎遠未達到飽和水平,但現有的數據顯示,它們的增長已經開始放緩,另一條S型曲線正在形成。

早在2005年,莫迪斯就提出了互聯網熱潮即將結束的說法,儘管他並沒有排除出現新的增長階段的可能,但根據他的計算,全球互聯網用戶總數的最大值可能僅佔全球人口的14%(那就相當於網民數量在2017年將接近11億),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低水平數字。德韋薩斯等人發現,2005年的互聯網正處於第4次康迪拉維杜華季耶夫長波週期(Kondratiev wave)的下行階段(創新結構階段),並預測它隨後將進入第5次康波週期的上行階段或整合結構階段。2012年,米蘭達和利馬分析了1989年以來互聯網主機的累積增長情況,他們認為,到2030年邏輯斯蒂曲線的漸近值將達到約14億台,並預測互聯網滲透率將在2040年達到峰值,覆蓋全球約80%的人口他們還得出結論:軟件的發展是由創造力驅動的,其過程更接近庫茲涅茨週期(Kuznets cycle)和康迪拉維杜華季耶夫經濟週期。

電影《玩命直播》(Nerve,2016)劇照。

我使用互聯網系統協會的域名調查報告,重新分析了互聯網主機的增長情況。該調查旨在通過搜索已分配的網絡地址空間並跟蹤域名鏈接來確認連接到互聯網的每一台主機。可用的定期調查結果始於1995年1月。域名數量的增長軌跡與對稱式邏輯斯蒂曲線完全吻合,拐點出現在2008年,漸近值出現在2030年,僅比2017年的10.6億台高出7%左右。奇妙的是,主機數量的變化也完美契合高斯曲線(R2=0.999),即數量在2016年達到峰值,並在2030年恢復到2002年的水平。我們無法證明這些函數中的任何一個可以作為未來發展趨勢的可靠指標,但它們都有力地支持了這樣的結論:目前,已經連接到互聯網的主機數量已經接近飽和,進一步快速增長的可能性非常小。

高速增長的,也有流量

互聯網流量的發展則呈現出一條不同的軌跡:全球互聯網流量總量經歷了非常快速的增長,從1992年的100吉字節每天(即1.15兆字節每秒)增長到2016年的26.6太字節(TB)每秒。這相當於年平均增長率約為63%的指數增長(每13個月翻一番),遠比摩亞定律所預測的速度更快。

此外,能夠與流量的增長過程達到最佳擬合的五參數邏輯斯蒂曲線(包括2021年預期的105.8太字節每秒)表明,在21世紀20年代,全球互聯網流量將大約增加6倍。與此同時,調製解調器的最高速度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海底光纜的容量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長:2018年,全球的光纜容量紀錄保持者是洛杉磯和香港之間的長達13000千米的海底光纜,其中的6個光纖對能夠雙向傳輸144太字節的數據。人均互聯網流量從2000年的每月約10兆字節增加到2016年的每月10吉字節,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每月30吉字節。對2021年的其他預測還包括:智能手機的流量將超過個人計算機的流量;連接到IP網絡的設備數量將達到全球人口數量的3倍以上。

1992年後全球互聯網流量增長過程。本圖表為《增長》插圖。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如今所謂的社交媒體的發展。

這是一種新的大眾現象,它使人們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去閑談、吹噓,同時也令人信服地證明,信息交流的數量與質量成反比(此外,令人遺憾的是,它還經常會導致隱私泄露)。臉書公司已經成為社交網絡的領導者,其賬戶總數(每人只允許擁有一個賬戶)在2004年超過了100萬,在2012年達到了10億,到2018年底達到了22.7億。按照這樣的趨勢,到2030年,臉書的賬戶總數將達到約42.7億。信息流的範圍有了巨大的增長(如今,在流媒體音樂和影片主導的全球數據流量中,文本信息所佔的份額微不足道),因其前所未有的(社會層面和經濟層面的)變革性影響而備受推崇。但不可避免地,這些新的好處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包括越來越多的隱私泄露,黑客攻擊和信息盜竊的威脅,秘密犯罪活動的新手段,以及對寶貴、高能耗且經常會破壞環境的材料的大量浪費。手機製造商一直在通過不必要的頻繁推新和給消費人群洗腦,讓消費者為這些幾乎沒有變化的產品買單,從而直接促進這種浪費。涉及大公司的專利侵權訴訟數量最能證明這一事實。

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2010)劇照。

2014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智能手機的平均壽命為4.7年。但後來的一項調查顯示,智能手機的平均壽命在美國約為22個月,在中國為20個月。以22個月的平均壽命計算,全球每年將淘汰約8億部智能手機。如果算上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上網本,每年廢棄的設備總數將接近9億台。然而,即便最樂觀的估計也表明,所有智能手機里的金屬(包括稀土元素)的回收率都必須提高:2015年,儘管貴金屬(銀、金)以及銅、鉛、錫的回收率超過了50%,但其他大多數元素的回收率仍低於1%。

註:封面題圖素材電影《斷線》(Disconnect,2012)劇照。

原文作者|[加]瓦茨拉夫·斯米爾

摘編|羅東

導語部分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