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熱愛教學的醫生開闢單獨考評通道

    李海潮正在和學生進行課後交流。受訪者供圖    李海潮正在和學生進行課後交流。受訪者供圖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孩子教育。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把孩子的教育給傷害了,是不太好彌補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大內科主任、原副院長李海潮在該院從事了20多年醫學教育改革工作,他曾多次用這個例子來說明醫學教育的重要性,「一個孩子不論聰明與否,他接受教育的權利是必須得到保障的」。

    醫學教育分為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階段。近日受輿論關注比較多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以下簡稱「住培」)屬於畢業後教育。從2014年算起,今年是我國住培制度落地實施的第十年。10年來,我國累計招收住院醫師107萬人(含專碩研究生),64萬名住院醫師順利結業取得合格證書,成為臨床醫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住培學員分別從約1000家住培基地結業。我國約有3000家三甲醫院,這些三甲醫院中,技術水平或教學水平比較高的醫院才會被選為住培基地。有了住培制度後,醫學生畢業後幾乎都得去這些基地進行規範化培訓。李海潮說,這對醫療質量的高水平同質化發揮了很大作用,「這個道路本身沒什麼問題,只會越走越紮實」。

    制度落地10年後,談及規培制度需要改善的地方,李海潮呼籲,要提升教學醫院對教學的重視程度,為那些承擔主要教學任務並為此付出大量心血的醫生開闢單獨的晉陞通道。

    李海潮說,對於這些醫生來說,在完成基本醫療任務的前提下,如果教學工作做得好,就應該獲得晉陞機會,而不是要求他們必須做科研、申請課題、發表科研文章。這樣一方面會分散他們在教學方面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科研可能並不是他們所擅長的,他們對醫院所作的重要貢獻就是培養優秀的未來從業者,維繫並加強醫院的教學文化和傳統。

    「如果所有的職稱評價標準都要用科研成果作為硬性指標,教學做得好的人就可能會被邊緣化。而這些優秀的老師如果因此無法獲得應有的發展,除了會影響個人對教學的熱情,醫院的整體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準會受到更大影響。」李海潮說。

    只有少數醫生適合做科研

    「科研是一流大型綜合醫院非常重要的功能,他們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火車頭。」李海潮說,「但即便是在這些醫院,高水平科研也往往相對集中在某些非常有科研積澱和實力的學科。現在這個時代,高水平科研的門檻不低。說到底,科研就是少數人從事的工作,這是由它的性質所決定的,‘全民科研’只會損害醫療和教學。」

    然而,現實情況是,幾乎所有醫院的醫生職稱晉陞都需要科研論文,這導致生物醫學領域出現了不少低水平論文。2023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舉辦的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作的主場報告中,列舉了2018年-2022年我國生物醫學領域論文被撤稿情況,這5年的撤稿論文數分別為800、1059、835、496、310篇,涉及的單位數量為904、1213、1062、867、597家(數據來源於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其文摘類醫學文獻數據庫的權威性居世界前列——記者注)。

    《中國青年報》曾報導過生物醫學領域的撤稿情況。一位醫生表示,「沒有論文,註定無法晉陞職稱,職稱上不去,養家都困難。我也想自己有整塊時間做點科研,但不可能。白天門診和手術,下班後還要管孩子。僅僅晚上10點以後有點時間,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科研需要整塊的時間」。

    這種對科研的重視也延伸到了研究生教育階段。在專業碩士和住培「雙軌製」並行階段,「有些導師可能讓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用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做科研,剩下只有一半時間去培養臨床能力。這和國家所要求的專業學位碩士必須有33個月的臨床輪轉嚴重不符」。李海潮說,這樣的學員或許能通過結業考試,但是臨床基本功能紮實嗎?

    李海潮讚同將專業學位碩士和住培「並軌」,並嚴格要求專業學位碩士的臨床輪轉時間,嚴格限制對專業學位碩士不合理的科研和發表文章要求,讓他們可以全身心地培養臨床能力。而對於那些有誌於科研的醫生,早些年的制度可能更為合理,即只有具備兩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才可以報考科學學位的碩士研究生。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是,醫生們在臨床幹了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再去讀研究生做科研,往往是發自內心地對科研有興趣。

    目前有不少碩士研究生選擇科學學位,是因為報考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沒有被錄取,才轉而選擇科學學位碩士培養。「這種逼不得已選擇科研的情況給後續的研究生培養帶來不少困難和挑戰,和那些因為興趣而選擇科研的情況完全不同,是一種扭曲了的選擇。」李海潮說。

    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很多學生也是為此才報考臨床醫學專業,其中也包括考上八年製臨床醫學專業的最優秀的醫學生。但李海潮發現,即使在這些最優秀的醫學生中,也有不少人只想做一名能專心看病的好醫生,對科研的興趣並不大。然而,對於所有八年製醫學生畢業論文的要求,是要和專業學位博士水平相同,這導致有些人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

    「我們應該至少給大家提供可以選擇的不同路徑,而不是一刀切的標準。」李海潮說,「尊重個人意願非常重要。他對這個事感興趣,才更有可能成為‘大家’」。李海潮認為,熱愛教學的那部分醫生也是如此,應該給對他們提供必要的、充分的支持。

    教學並非「天然」就會

    李海潮表示,現在普遍存在一個誤區:「我會看病了,再教別人看病,這不是易如反掌嗎?」一些人認為教學沒有「技術含量」。

    事實上並非如此。2010年,李海潮擔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主管教學工作。他任職期間,率先在國內倡導「勝任力導向的醫學教育」,該醫院也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的住培示範基地。「教學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李海潮舉例說,基於問題的學習(PBL)、成人學習理論、建構主義、以勝任力為導向的綜合能力培養等都是國際上流行的重要教育理念與模式。作為一名醫生,除了看病,還需要有溝通交流、團隊合作、專業素養等綜合能力,這些都需要進行專業化的培養。即便只是看病,缺少了高水平的PBL,教學效率和效果也會大減價扣。

    李海潮表示,現在已經不是只憑經驗和學識就能很好指導學生的時代了,沒有教育理念的更新、沒有教學方法的專業化,就很難實現高水平的同質化培養,很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至於教學的考核方法,李海潮表示,可以從量、質兩個維度去考核。量的方麵包括教學查房、培訓量、模擬訓練指導等易被量化的教學任務;質的方面,包括培訓學員執業醫師資格證的通過率、住培結業考試通過率等。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也可以將自己的思考或者有體系的教學研究寫成文章去發表,現階段,這些文章主要還是發表在中文的醫學教育期刊上。李海潮說,這樣的論文如果和科研論文放在同一個平台去評價,是不公平的,因此一定要給這些熱愛教學的醫生開闢單獨的考評通道。

    李海潮建議,通過指揮棒的改變,讓醫生在完成基本醫療任務的同時,拿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開展教學工作。醫療是個很特殊的領域,不僅醫患之間要有人文精神,師生之間也應該有,年輕醫生如果在學習中感受到的是老師的溫暖與熱情,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後,他們面對患者時,也會不自覺地把溫暖傳遞給患者。

    專家介紹:

    李海潮,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分段式考試方案的設計者,推動多級別國家級醫師資格考試的標準化建設和質量提升。現任教育部臨床醫學類教指委秘書長、國家醫學考試中心臨床組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過程考核專委會主任委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24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