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梗」就是中國人的「通用密碼」

    紀錄片《「字」從遇見你》第二季海報。資料圖片    紀錄片《「字」從遇見你》第二季海報。資料圖片

    「5·18國際博物館日」剛剛過去,國家文物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833家,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年青人愛上逛博物館,不是新鮮事;更有意思的是,每個中國人在逛歷史類博物館時,都會有一種心態——我看到的是我們的「老祖宗」。

    這有什麼特別的嗎?當然!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今天的中國人依然可以把千年前的成語和詩詞作為日常用語,現代生活中的種種習慣都能在數千年前找到源頭,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到底是什麼強大的力量,能夠在五千年的漫長時間里勾連起這麼多時代變遷?文字是一個答案。

    最近追一部系列紀錄片——《「字」從遇見你》第二季,原來我們從小學習的一個個漢字,與我們的關聯遠早於我們學會寫它們之前。比如,每個小朋友都知道指「自己」的時候,要指自己的鼻子,而「自」最初的意思正是鼻子。

    紀錄片最近更新的「小滿篇」介紹了「匕」字,上了熱搜,筷子出現前古人用什麼吃飯——正是「匕」,它最初的意思是盛飯的笠射。還有朋友的「朋」,是商周時期的貨幣海貝的計量單位。司空見慣的漢字仔細一琢磨,回味無窮。

    《「字」從遇見你》總導演劉鴻彥說,紀錄片創作的最初動機,是從與我們最緊密的文字入手,去探尋先民曾經的「腦回路」,將五千年文明中那些曾經的有趣與美妙,分享給當下。但常用漢字2500多個,破譯出來的甲骨文也有1500多個,《「字」從遇見你》每一集講一個漢字,咋選的?總撰稿陳江說「看眼緣」,但也有一個傾向——「字」越簡單,越暗藏玄機。

    比如,「立夏篇」的首期節目圍繞的「田」字,是為數不多的3000多年來沒有變的漢字。不變,意味著長存且重要。「田」是華夏先民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我們用「田」字濃縮了開墾的心情和收穫的喜悅。華夏祖先為了種好田而創造出的曆法,即二十四節氣,直到今天依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技術和情感寶庫。

    有些漢字會幫助今人連通現實與文字世界,比如山,從華夏先民開始用它來指代天地之間高聳的地理面貌的那一刻,幾乎就固定了。人們從書上、畫上、碑上、手機上,只要看到這個符號,自然就會連通文字世界中那個巍峨形象,這種內心體會是漢字獨有的。

    再比如,關於紡織主題的文字,乍一聽特別「白開水」,沒意思。但深究下去,中國歷史上一直有一條暗線貫穿文明——絲綢織造。古代「發薪金」用它,和親帶著它,懷柔羈縻也靠它,越往深研究越發現,古人都玩兒明白了啊。這就破除了很多我們對於古代社會的刻板印象,字就是一條線索,串聯起知識,讓我們知道前輩們是怎樣的一群人,才能知道「何以中國」。

    《「字」從遇見你》學術總顧問桑治鎮豪,主要從事甲骨文研究。一般人以為甲骨文都是象形字,桑治鎮豪糾正了這種印象。事實上,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只佔了很小一部分,總體而言,甲骨文是一種「意音」文字。在已經破譯的1500個甲骨文中,形聲字佔40%以上。漢字的源頭裡,讀音和字義都很重要。

    有人說這個學科是「絕學」「冷門」,桑治鎮豪覺得,「絕不了」,但他也承認,確實「冷」。甲骨文研究的成果,只有很少的專業期刊和出版社能發表,要把象牙塔的學術推向大眾,需要一座橋樑。

    紀錄片可以是這樣一座橋樑。「抓住了漢字的源頭,盯緊了傳承,又在當下找到歷史的投影,把視野拓展到當下日常生活中漢字使用的場景,通俗風趣地把古今知識融為一體,古老的甲骨文甚至能和當下的網絡語言相結合,讓人心領神會、會心一笑。」《「字」從遇見你》第一季播完後,劇組給桑治鎮豪刻了5套光盤,被他的朋友「一掃而空」。

    如果最近到訪河南安陽落成不久的殷墟博物館新館,也能看到這部紀錄片循環播放。我第一次到殷墟,還是大一。當時教《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的彭林教授,帶著一群學生,坐了一夜綠皮火車硬座,抵達「字」開始的地方。在一處儲藏甲骨的窖穴中,層層疊疊堆積的甲骨文邊上,有一具蜷曲的人骨,如同一位最早的「圖書管理員」。這位古人沒有留下姓名,但我知道,我們能看懂同一種文字,還可能有著同樣的思維方式。

    每一種文字都代表了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文明特質。漢字的高妙之處,在於能夠讓使用它的人們快速又優雅地體驗這個世界。現在互聯網流行玩「梗」,其實漢字就是最古老的「梗」之一。

    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很多文人畫家都喜歡畫「馬」,為什麼?這個「梗」就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們在說自己懷才不遇。我們不用造「梗」,漢字中的「梗」浩如煙海,從字形到字義,總能表達出從古至今的中國人在或明或暗地想什麼,漢字的「梗」就是中國人的「通用密碼」。

    古老又年輕的漢字,生機勃勃地活躍在我們的日常,這是文明的奇蹟。今天的我們通過各種方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解開漢字流變的密碼,那就將獲得一份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並讓我們更為深刻地理解何為生滅,何為永恒。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2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