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牧光互補」讓荒漠變綠洲,養出了「光伏羊」

新京報訊(記者陳琳)5月24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佈會。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在談到推進生態產業化建設時,舉了「光伏羊」的例子。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我們的‘光伏羊’,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吳曉軍說,沙漠戈壁灘上鋪上光伏板後,水分蒸發量減少30%,風速降低50%,原來的不毛之地現在長出了綠草,牛羊又回來了,當地牧民親切地稱之為「光伏羊」。光伏產業把生態保護、清潔能源發展和農牧民增收有機結合在一起。

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徐想 攝/國新網

他介紹,青海資源富集,鉀鹽、鎂鹽、鋰鹽儲量佔全國80%以上,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太陽能每年總輻射量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第四大風場,被譽為全球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推動高質量發展,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於把青海的高原資源能源特色和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聚力打造產業「四地」,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實現了新突破、新跨越。

在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方面,青海省製定了一攬子規劃、方案和政策舉措,攻克了許多世界級技術難題,發佈鹽湖領域10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逐步形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產業集群,去年鹽湖產業產值達到580多億元,鉀肥產量佔到全國的77%。

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方面,堅持規劃、政策、基地、項目、企業「五位一體」推進。去年,青海省清潔能源裝機突破了5100萬千瓦,佔總裝機的93%,新能源裝機突破了3800萬千瓦,佔總裝機的69%,佔比均居全國首位。建成了全國首條綠電大通道,向全國15個省區市源源不斷輸送綠電,青海綠電點亮了北京大興機場、杭州亞運會比賽場館,正在規劃第二條、第三條綠電大通道。

在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方面,青海打造以西寧為中心、以青海湖生態旅遊圈為環、東南西北多帶的「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遊發展新格局。

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方面,充分發揮青藏高原「超淨區」地理生態優勢,堅持提質、穩量、補鏈、擴輸,青海現有1.5億多畝有機監測草原,800多萬頭牛羊已實現原產地溯源,鮭鱒魚產量佔全國的40%,青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有機枸杞、冷水魚生產基地。如今,青海的牛羊肉、有機枸杞、藜麥等農畜產品都以絕佳的品質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廣泛青睞。

編輯 陳靜

角度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