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高質量發展)探訪中國首個大模型社區:厚植AI發展沃土

中新社上海5月24日電 題:探訪中國首個大模型社區:厚植AI發展沃土

作者 尹倩芸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興起,掀起大模型熱潮,在這條競速向前的賽道上,上海正致力於打造AI「模都」。

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中國首個、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一探當地AI大模型產業發展脈搏。

走進「模速空間」社區一樓大廳,牆上大屏正實時顯示著商湯科技等算力供應商的算力池資源分配和運行情況。

「模速空間」內算力調度平台。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模速空間」內算力調度平台。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大模型研發需要大規模數據支持,對於企業來說,算力是門檻。但上海大模型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海慈提到,昂貴的算力成本成為初創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難題。為此,「模速空間」給入駐企業搭建算力調度平台,對接算力供應商,讓大模型企業算力「可用、夠用、好用」。

除了算力支持外,作為全國首個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載體,「模速空間」如同培育AI種子的沃土,打造了開放數據、評測服務、金融服務、綜合服務等功能平台,為入駐企業提供其所需的各類要素支持。

在「模速空間」有這樣一種說法:上下樓就是上下遊。去年9月揭牌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其已引進大模型相關企業近70家,一棟樓里聚集了大模型底層技術、應用研發、場景設計、算力支持、產品營銷等同一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

這種集聚效應讓企業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入駐空間之後我們和許多大模型企業有了橫向交流,開拓行業視野的同時,還能及時獲取最新的市場信息。」銜遠科技首席架構師丁成說。

不過這樣的產業氛圍並不僅局限於內部,相較於傳統的產業園區,「模速空間」給自己的定位是「社區」。陳海慈提到,原因在於「模速空間」想成為融入城市生活的一個板塊,做一個生態社區,而非傳統的封閉式園區。

位於上海市徐彙區西岸的「模速空間」。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位於上海市徐彙區西岸的「模速空間」。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從地圖上看,「模速空間」周邊坐落著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商湯科技、阿里巴巴、騰訊等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眾多創新載體與周邊產業的加持,在此形成一個人工智能產研生態圈。陳海慈表示,未來還將聯動西岸數字穀、西岸數智中心、北楊人工智能小鎮等,加速建設10萬平方米的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

良好的產業生態也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據介紹,在發展過程中,「模速空間」人才密度呈現出「985」的特點:即首批引進企業創始人90%有產業背景,80%來自知名高校,50%有海外留學或工作背景。「在這裏,大模型產業相關人才非常多」,丁成表示,除了平台和政策支持外,人才富集也是吸引公司入駐的一大重要原因。

由政策牽引到平台支持再到產業集聚,「模速空間」並非個例。去年11月,上海出台《上海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其中提到鼓勵浦東新區、徐彙區等建立大模型生態集聚區。

從「魔都」變「模都」,上海正培育開放活躍的大模型生態,並形成一批產業創新成果,截至目前已有24款大模型通過國家備案。(完)

【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