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規模破30萬億元:貨基債基成增長主力 混合基金縮水

公募基金又迎歷史時刻!

5月23日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8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30.78萬億元。

這是我國公募基金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元大關。

過去幾年,我國公募基金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在2021年1月底,規模首次突破20萬億元後,又於當年11月底,跨越25萬億元的大關,時隔2年多後又突破了30萬億元。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相較2023年年底,今年4月份我國公募基金數量增長了340只,規模增長了約3.18萬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春節後股市明顯反彈,債市持續走牛,疊加黃金價格屢創新高,提振了投資者信心,也帶動了基金整體規模的增長。

前4月公募基金規模增長3.18萬億元 僅混合型基金縮水

4月份,全市場新成立公募基金髮行規模同比明顯增加。

中金公司研報數據顯示,4月新成立公募基金新發規模總計達到1385億元,同比增速為82%,總計發行96只(僅包含主基金),其中,股票型、債券型、混合型、FOF(基金中的基金)、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和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4月發行規模分別為73億元、1179億元、78億元、9億元、33億元和13億元,除債券型基金和REITS外,其餘類型基金同比均有所下滑,以混合型基金為主。

今年來看,截至4月末,公募基金規模較去年末增長了約3.18萬億元,其中,貨幣基金是規模增長的「主力」,4個月增長了約2.16萬億元,其次是債券基金,規模增長約0.83萬億元,此外,股票基金貢獻也不小,規模增幅約為0.35萬億元,混合基金則成為唯一規模縮水的基金類型,4月末規模約為3.72萬億元,相較去年底規模下降約0.23萬億元。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榮浩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前4月,我國權益市場波動較大,投資人風險偏好降低,投資策略的選擇也更為保守,同時,貨幣、財政政策預期均偏積極,債市走牛等,都使得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受到基民歡迎。此外,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行、大額存單限額或者停售等,也是居民更願意將錢放到相對穩健的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的一大原因。

至於混合基金規模縮水,榮浩認為,許多混合基金在發行之初,給投資人的預期是風險特徵介於債券基金與股票基金之間,具有靈活配置等特點,但從實際持有體驗來看,大部分混合基金與股票基金並沒有明顯差異化,體現不出特色,規模縮水也是投資者們的選擇。

市場回暖基金業績提升 機構仍看好A股後市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業績表現不錯或許也是基金規模提升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疊加近期一系列房地產利好政策落地,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收盤,年內上證指數漲4.75%,深證成指漲0.18%,偶有的階段性行情,帶動了基金業績提升。

同樣截至5月23日收盤,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就有6只(以A份額為主)基金年內回報超20%,其中,排名靠前的三隻基金分別為嘉實資源精選A、萬家週期驅動A、廣發資源優選A,今年以來回報分別為24.76%、23.97%及22.45%。

再看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截至5月23日收盤,國泰惠豐純債A、博時裕利純債A兩隻基金的年內收益率均超5%,達5.41%、5.18%。

展望後市,中信建投證券研報稱,地產收儲政策落地,超預期降首付降利率有利剛需,債市反應淡定,股市先行反應樂觀預期。近期,國內生產端修復,但內需整體偏淡,美國大選年中美關係存在不確定因素,A股市場供求關係近期有邊際變化,綜合看,戰略上對A股仍可持樂觀態度,戰術上短期不宜過於激進,以穩為主,交易上可持見好就收的心態。結構上繼續關注出口訂單改善和出海增量效應,如工程機械、龍頭家電等。逢低關注紅利、有色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