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回應「不談旅遊」:文物壞掉了,還有旅遊的意義嗎?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被稱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再次亮相文博會。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與第20屆文博會在深圳聯動舉辦。5月24日上午,在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之「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分論壇上,備受關注的樊錦詩先生作演講,呼籲把文物保護好。

去年,在第19屆文博會的一個分論壇上,樊錦詩曾親手接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為其頒發的獎牌,以表彰她對莫高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耄耋之年的她,今年又來到了深圳文博會。

先生十分謙虛,上台後,她告訴在場的來賓:「我是給敦煌做了一點事,我在敦煌待了61年,從工作開始一直到現在,但是這個事不能都放在我一個人身上,是我們幾代人在接續努力。」

5月24日上午,深圳,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再次亮相文博會。文博會組委會供圖5月24日上午,深圳,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再次亮相文博會。文博會組委會供圖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她長期致力於石窟考古、科學保護和管理研究工作,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1944年之前的400年,敦煌無人管理,破壞嚴重。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1950年其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從1944年到如今,敦煌保護工作已有80年歷史。

「敦煌本來就比較有名,現在越來越有名,很多人就想看看它的藝術、聽聽它的故事,覺得很有收穫就走了。」樊錦詩說,有人提出,她不談旅遊,只談文物保護,她反問,「文物壞掉了,還有旅遊的意義嗎?」

她解釋說,這些文物都已經歷了千百年風霜,十分脆弱,「我們搞文物的人都想把文物保護下來,首先是要保護好。」她認為,只有把文物保護好了,才能不斷地研究它。她研究不了了,下一輩再研究,越研究越深。研究的目的就是一代一代把敦煌的故事傳下去。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