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風流 看今朝|萬物+萬億,文博會上的「交響曲」與「新艦隊」

來源:南方網

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於5月23日-27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寶安)舉辦。

本屆文博會以線下為主、線上同步的方式舉辦,線下主會場設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展覽面積16萬平方米,設8大展館,超12萬件文化產品、4000多個產業項目集中亮相。

自2004年揚帆起航至今,文博會已走過二十載春秋。

二十年來,文博會累計交易展示海內外文化創意產業展品超200萬種,累計達成超過2.8萬億元的成交額。從萬物,到萬億,這些數字不僅反映了文博會巨大的影響力,也彰顯了中國文化產業強勁的發展形勢。

文化「加法」,「加」在領域。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爬取了2004年至2024年共1806篇文博會報導,利用文本分析算法,逐年統計了報導高頻詞。

我們發現,文博會的展品多至數萬,「文化」二字如同一條主線,貫穿始終,且不斷與其他領域交織融合。從最初的「玉石」「動漫」,到「旅遊」「互動」,再到近年的「數字」「科技」,再到今年的「AI」「IP」,文博會展現了一個萬物交叉互聯、日益擴容增質的「文化+」體系。

今年「AI」 一詞首登高頻詞榜單。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本屆文博會設立了AI大模型集中發佈推廣區,華為、盤古等行業領軍企業攜其重磅產品亮相,展現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廣闊前景。

在廣東綜合展區的「大模型產業應用廳」內,有8個具有代表性的AI大模型參展,包括鵬城實驗室的「鵬城·腦海」、南方電網「大瓦特」大模型等,呈現未來文化科技細分領域新技術、新場景、新趨勢。

據介紹,「鵬城·腦海」是國內第一個用國產算力和技術訓練的千億級大模型,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文通用AI大模型。國產背後是強大可靠、自主可控。南方電網「大瓦特」大模型是電力行業首個跨NLP/CV模態大模型產品,實現了算力、算法、應用全過程的自主可控,並已在智能客服、輸變配、電力調度和安監等垂直領域使用。「大瓦特」驗證了研發自主可控大模型的可行性,標誌其在算法創新和工業設計方面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文化「加法」,「加」在規模。

回首文博會20年的發展歷程,展會規模不斷擴大。從首屆的4萬平方米展覽面積到今年的16萬平方米,從最初的1個分會場到今年的52個分會場。

參展團體越來越龐大和多樣。今年共有6015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線上線下參展,比上屆增加2419家;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大,參會國家和地區從10個增加至108個。多方機構積極參與,實現資金、信息、人才等資源的高效對接,促進國內外市場無縫融合,體現出文博會作為文化產業「孵化器」的重要意義。

借助文博會,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企業找到商機和客戶,實現品牌價值提升,不斷刷新交易數額。據統計,文博會每年重點組織超過4000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進行現場展示與交易,推動了海內外文化產業貿易繁榮發展。

文博會繁榮發展的背後,是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生動寫照。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持續增強,其進出口額呈現出穩健增長的態勢。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經過十餘年的穩步攀升,中國文化產品的進出口額從2008年的433.0億美元(約合3137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2年的1802.6億美元(約合13059億元人民幣),形成了萬億元級別交易市場。

在各類商品品類中,玩具、遊藝器材及娛樂用品的進出口額佔比持續增長,成為中國文化出口的新亮點。

具體而言,這些品類在2018年的佔比數別為25.1%和20.3%,到了2022年,其佔比已提升至27.3%和21.4%。同時,它們的進出口額也實現了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257.3億美元和207.3億美元,躍升至2022年的491.8億美元和385.8億美元。

中國文化產品經歷了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階段。

騰訊在海外落地的文化交流媒體平台WeTV,通過11種語言,向世界各地海外用戶傳播中國的優質視聽內容。開發出「豬豬俠」IP的詠聲動漫,動漫影視內容覆蓋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動漫玩具及衍生產品遠銷南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及地區。潮玩品牌「泡泡瑪特」,2021年在港澳台及海外地區的門店和機器人商店數量分別為7家和9台,短短兩年後,這一數字已飆升至80家和159台。

《中國出海企業現狀洞察報告(2023)》顯示,中國出海企業中,文化娛樂企業佔比9.63%。中國文化產業打造出了越來越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共建起中國「新艦隊」。

網文、網劇、網遊等新興文化載體也承載著中華文化的魅力,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中國風」。

自2020年上線以來,米赫洛域遊開發的國產原創遊戲《原神》連續三年保持中國遊戲出海收入第一。米赫洛域遊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網、粵學習記者,《原神》在創作和推廣過程中加入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我們看來,內容創新需要依託傳統文化,同時也要不斷探索科技賦能傳統文化的創新路徑,讓傳統文化走新更走‘心’,綻放新活力。」

現如今,文博會已成長為中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成為助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

文博會高速發展背後,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生機蓬勃。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大數據和物聯網等前沿數字技術,有力推動著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的數量攀升至7.3萬家,同比增長5.8%;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同比增長8.2%。

而這些數據,正是自信、開放、創新的中國文化再出發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