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為應對全球水安全挑戰貢獻中國智慧

  新華社雅加達5月25日電題:為應對全球水安全挑戰貢獻中國智慧

  新華社記者陶方偉鄭世波

  第十屆世界水論壇於18日至25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辦。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氣候變化、人口增長、政策缺位、技術匱乏等一系列因素使世界各國面臨嚴重的水安全挑戰。在正確治水理念和先進技術的共同推動下,中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以豐富的實踐和經驗為應對全球水安全挑戰提供了獨特的中國智慧和有效的中國方案。

 5月20日,在印尼峇里島,一名行人經過第十屆世界水論壇標識。第十屆世界水論壇20日在印尼峇里島開幕,這是世界水論壇首次在東南亞國家舉辦。本屆論壇以「水促進共享繁榮」為主題,將圍繞水安全與繁榮、人類與自然用水、減災與管理、治理合作與水外交、可持續水融資、知識與創新等議題舉辦多場會議。新華社發(維里攝)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妥善管理水資源以及應對水安全挑戰是人類需要長期面對的重要課題。自21世紀初以來,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許多地區遭遇乾旱和洪澇災害的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加劇了水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此外,很多國家的水利工程不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挑戰,一些國家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問題嚴重,城市供水系統長期失修,造成輸送過程漏損,降低了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不少國家和地區缺乏有效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導致水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水質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中國是世界上水情最為複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為繁重的國家之一。面對錯綜複雜的治水任務,中國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統籌解決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以佔全球6%的淡水資源,確保了世界近20%人口的糧食安全和飲水安全,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

  為應對水資源分佈不均的難題,中國推出了包括水權交易機制在內的許多創新性舉措,借助市場機制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妥善應對洪澇災害,中國努力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使中國洪澇災害年均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上一個10年的0.51%下降到0.24%。為保障糧食安全,中國大力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和改造,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提升農業抗禦水旱災害能力。目前,中國已建成灌區面積7033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55%,生產了全國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

 5月20日,在印尼峇里島,與會代表準備參加第十屆世界水論壇開幕禮。新華社發(維里攝) 5月20日,在印尼峇里島,與會代表準備參加第十屆世界水論壇開幕禮。新華社發(維里攝)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主席馬可·阿爾切里說,中國在水資源管理,特別是農業灌溉和供水系統方面發展迅速,一些中國公司和水利機構在泵、泵站、配水、供水、輸送系統的技術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使中國的水資源分配和供給效率顯著提高,中國在灌溉技術上的研究成果和先進技術非常值得向其他國家推廣。法國尼斯索菲亞綜合理工學院教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特聘教授菲臘·哥亞貝斯維爾認為,中國的水權交易機制使不同省市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使用水資源,這種政策的實施有效調控了水資源使用,對其他國傢俱有重要借鑒意義。

  面對嚴峻的水安全挑戰,中國以人為本、科學應對,形成一系列治水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謀劃實施了一系列開創性、戰略性舉措,指引中國治水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治水的成功實踐和重要案例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願同國際社會一道,不捨追求、不懈努力,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涉水目標早日實現,為共同譜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水治理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