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外 京西稻複種

新京報訊 據北京海澱微信公眾號消息,小滿時節,頤和園新建宮門南側,六郎莊公園迎來十六畝水稻秧苗。陽光明媚的田野間,不少市民挽起褲腳、踏入水田,彎腰將京西稻秧親手種下。

記者在現場看到,插秧節上,大家有序分工,有的布「田線」,有的拋秧,有的插苗,繁忙、熱鬧又滿滿生機。轉眼秧苗成線,綠苗油油。現場除了插秧體驗,還有京西稻農耕文化展示和互動環節,村民們展示著傳統的農耕工具和稻作技藝,同時向過往市民、遊客介紹六郎莊京西稻的歷史和種植技術,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熠熠生輝。

「複種京西稻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大家體驗傳統的耕作方法和情懷,更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京西稻文化。」原六郎莊村黨支部書記高喜斌向記者介紹,京西稻最早是由康熙占士帶來的種子培育而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雖然現在種植的京西稻品種產量相對較低,但其米質優良,口感極佳。為了種植出優質的京西稻,村民們堅持使用古法種植,不使用除草劑、大量的化肥和農藥,確保稻米的綠色生態。

京西稻是清朝農耕文明的「活化石」,是連接三山五園的橋樑,更是六郎莊人的鄉愁。「現在插秧的地方原來都是稻田,小時候就在田里玩,在裡邊兒捉蜻蜓,能再回到這裏很開心。」馮文超出生在六郎莊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插完秧的他腳上裹著泥水,一邊休息一邊為過往的市民、遊客介紹六郎莊京西稻以及插秧的方法。

海澱地區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約有兩千年。其中頗負盛名的京西稻,是以清朝康熙帝在1687年入駐暢春園開始種植的「早禦稻」為起源,由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歷經一百三十多年的經營培育,逐漸形成的具有多重價值特徵且不可複製的稻作文化系統。

京西稻與其他貢米不同,它是由內務府負責禦園管理的奉宸苑種植,屬於禦田、禦稻、禦米,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為了傳承和弘揚京西稻文化,清朝帝王還命人繪製了耕織圖並逐圖配詩,以展現種稻養蠶紡織的技藝和文化內涵。如今,京西稻文化不僅是清王朝特色景觀和皇家農耕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瑰寶。

編輯 張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