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高群書:《三叉戟》是獻給60後的讚歌|專訪

影片《三叉戟》改編自現役警察作家呂錚的同名小說。

由高群書執導,黃誌忠、薑武、郭濤主演的電影《三叉戟》正在熱映,影片講述了外號「三叉戟」組合的三位老警察均已面臨退休或者退居二線,卻意外被捲入一個金融騙局,成為插向犯罪集團的「尖刀」的故事。該片改編自現役警察作家呂錚的同名小說,其中有「E租寶」真實案件的部分情節,呈現了經濟偵查辦案過程中的難和險,這樁涉嫌300億贓款的金融詐騙案背後是無數個破碎的家庭。

片中的「大背頭」(黃誌忠飾)、「大棍子」(薑武飾)和「大噴子」(郭濤飾)當了30多年警察,到了要退休的時候,三人決心聯手大幹一場。高群書今年也過了60歲,在他看來,自己和片中「三叉戟」一樣,都是一群該退休了卻總想拚命的人,而這一點確實很打動自己。「因為我是賣手藝的,我還可以接著幹,但對於他們來說那是必須要退場了。這個片子也可以看作是獻給60後的讚歌。」

《三叉戟》影片開始時出現的老警察是《千鈞。一發》(2008年)中的「老魚」馬國偉(現實中也是警察),高群書說,馬國偉也正好到了退休的年紀,所以恰如其分地「客串」了一把。《三叉戟》出現片名和某些場景時(比如配樂),可以從中體會到當年他執導的《征服》中的某些「味道」,在高群書看來,所有創作都是連續的,自己偶爾也想回望、調侃一下。

導演高群書(左二)在《三叉戟》拍攝現場。

新聞系出身的高群書以拍犯罪類型片成名,從1996年的《中國大案錄》至今,拍了將近30年的警匪題材作品,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帶有紀實性的紀錄片風格。高群書不僅接觸過大量各個領域的警察,也採訪過很多重刑犯。相對於拍電影、電視劇,高群書更希望用紀實或是素人演員的方式做更自由的表達,就像拍《神探亨特張2》的小火苗,也始終在他心中跳躍著。

職業生涯幾乎在不間斷地拍警察,聊到如果自己可以做警察,高群書笑言,他希望去當刑警,可以親自去破案。「我現在基本上可以算是半個刑警了,這麼多年正反兩方面的素材積累,(公安大學)上學也無非就學這些。我天天跟大師在一塊交流,所以也算是半個高徒了。」

【初衷】

經濟犯罪最難破案

新京報:你之前也拍過其他警察題材的作品,最早看到《三叉戟》這個故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高群書:因為《三叉戟》的原作者呂錚本人就是一名現役警察,他到現在已經當了24年的警察。他能把三個不同警種的警察(分別代表了經偵、刑偵、預審),以這樣的方式結合起來,去辦了這麼一個驚天大案,我覺得還是挺新鮮的。

新京報:影片中「經偵刑偵預審」其實並沒有緝毒警察或者民警那樣在影視作品中相對常見,展現偵破經濟案件有什麼特殊點嗎?

高群書:經濟犯罪實際上是最難破案的,首先立案都比較難,因為所有的經濟犯罪基本上都基於一個冠冕堂皇的公司,都是合法的。公司是一群有頭有面的人,股東後邊都是有人的,都有保護傘,這是「向上」。「向下」他們都有「搞拆遷」的,幫他們去「干髒活」。

新京報:所以經濟案件偵破一般戰線都會拉得比較長?

高群書:對,時間比較長,它更龐大,更複雜。它分解的保護層更多,尤其這種金融案件,存錢沒有實體,利用大量的銀行帳號,隱蔽性強。

《三叉戟》劇照。 水下的集裝箱中藏有巨款。

新京報:片中有一個細節,打開藏在水下的集裝箱後發現裡面是巨款,鏡頭很震撼,這個設計是來自於真實案件嗎?

高群書:是根據真實的設計,因為洗錢逃走的時候要走海路,放在水下直接就可以運上船了,而且很少有人會想到那個貨櫃裡邊是錢。

【題材】

我所表現的,是我心目中希望警察應該成為的樣子

新京報:《三叉戟》的第一場點映是警察專場,這是你的片子第一次給警察做專場嗎?你會特別在意聽到他們的什麼評價?

高群書:是第一次給警察辦專場。我最高興聽到的認可就是——像。我平時也經常會跟一些警察朋友交流,他們有時看完某些特別火的影視作品之後會說,警察會那麼幹事嗎?警察那麼傻嗎?你可以拍我們很實在,但是你不能把我們寫得這麼傻,太表面化胡編了,貶低我們的智商。

新京報:所以你覺得《三叉戟》算是有特定觀眾群體嗎?

高群書:每個影片都不可能達到全民歡呼,要找到自己的目標群,你找準,為這一部分人拍就可以了。有人喜歡《征服》《風聲》,那是很正常的,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歡,但如果有人跟我說,喜歡《西風烈》,我說我必須給你鞠一躬,喜歡《西風烈》《命案十三宗》《神探亨特張》《千鈞。一發》的,都不是一般的人。

新京報:大家一直覺得警察故事很難寫,也很難拍,主人公的複雜性是不是不太好展現,所以只能突出好的、理想化的那一面?

高群書: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所表現的,是我心目中希望警察應該成為的樣子,是一個理想化的樣子,他們就應該像《三叉戟》中的警察,體力、職位、影響力都沒有的時候,該衝還是衝在最前面。呂錚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我特別感動,他也是哭著講的。他一個警校同學在街上走,看到有人拿刀砍人的時候就衝上去了,一刀子捅到他肚子上,腸子都出來了,被人抱著,拿盆接著腸子,到醫院就死了。你說他當時也沒有在執勤,也不是執行任務,為什麼要衝上去,沒辦法,你的身份就是警察,你的職業所在。

在導演高群書看來,「三叉戟」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化警察。

新京報:大家都會為見義勇為感動。

高群書:在美國是不鼓勵見義勇為的,現在我們也不鼓勵了。在美國如果你碰到搶劫這種危險事件的時候,首先要記住他的特徵,然後能報警就報警,不能報警也要避免跟他發生衝突,保護自己的生命最重要。但如果你身為警察,這就是你的職責所在。警察是為老百姓保駕護航的,這是我們理想中的警察,所以我不願意去寫壞警察。

新京報:但是某些影視作品中的警察確實有點過於「神勇」了,主角光環太大,這其中的分寸要如何把握?

高群書:我也認識很多警察,也採訪過很多警察,每個警察都說了同一句話,警察脫掉衣服就是塵埃中的老百姓。警察是國家給予你執法的權力,沒有權力的時候,你跟老百姓有什麼區別?你又不是特警,還能打兩下子,大部分警察也不能打。就像《三叉戟》里的警察,也沒有那些飛簷走壁的招數,就是用命去打,肉搏。

【角色】

破案令他們從邊緣重新走向輝煌

新京報:片中三個老警察確實非常熱血、硬剛,但也有觀眾會覺得影片破案著重在三個人身上,有些太過於個人英雄主義了,而真實的警察工作更多的是一種團隊合作和精密策劃的過程,這個設定是因為商業性質考慮嗎?

高群書:《三叉戟》是特殊的辦案方式,一般我拍大案,我都會拍成群像,一個大的群體,包括《獵冰》《征服》,都是專案組介入。實際上辦案就是這樣的,大兵團作戰,大案都是局長、大領導掛帥,然後分成好多組,追逃組、經濟組、資料組,一起去辦案。但是群像寫法有一個問題,不容易記住人物。《三叉戟》這個案子特殊,誰都知道對手是誰,但是現在不能驚動他,就是不能大張旗鼓成立專案組,讓對手警覺了。因為經濟案的幕後黑手一定會編織一個很大的保護網,保護網有非常大的權力,所以保密性必須特別強,防止有人通風報信,不能往大了鋪,就選了三個不顯山不露水,已經邊緣化、馬上就要退休的老警察。但是他們也不是完全的單槍匹馬,三個人的背後也有支撐,韓庚飾演的經偵支隊支隊長是知道他師傅「大背頭」的能力,也知道「大棍子」和「大噴子」的能力,三個都是業務高手,所以他撐起了一個屏障,不會幹擾他們三個人的獨立辦案權,給予他們戰鬥的主動權。破案也是他們從邊緣重新走向輝煌的一個壯舉,退休之前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三叉戟》人物版海報。《三叉戟》人物版海報。

新京報:除了警察的破案部分,片中也涉及了「兩代人」之間的較量,所以在反派那一系中就分裂出了好幾個不同的代表?

高群書:邢佳棟飾演的老鬼原來是黑道的人,他是講規則的那一代,雖然干很多髒活,但是不會謀財害命,不會殺人放火。他既能完成老闆給的任務,又有底線,不能碰警察,不能去禍害警察的家人。除了他這一批人,還得有人幹更髒的活,就是歐豪飾演的小青這幫年青人,他們無所畏懼、恣意妄為、橫衝直撞,沒有底線。同時恰好小青又有他所謂的仇恨,因為他爹(混黑道)作惡時被警察擊斃,所以他才要將惡行幹得這麼天翻地覆。這個情節肯定是一個戲劇化的過程。

【內核】

這案子就是江湖,置身其中,無法回頭

新京報:所以可以理解為,通過這個案子,不同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高群書:案子是一個表面的東西,因為這個案子把每個人的命運拴在一塊兒了,你站在鏈條的哪個位置,就決定了你的命運最後結果是什麼。比如說徐勵飾演的黃毛,實際上是個很弱小、螞蟻似的人物,但他喝完酒就覺得現在是他的天下了,欺負人家三個老警察、口出狂言,惹怒了老鬼。老鬼的命運也是這樣的,雖然他很講道義,但是碰到不講道義的人,他也會完蛋。包括陳拖連奴飾演的小雪也是一樣,她是很單純的人,她嚮往的是自由純粹,但是她深陷其中,根本純粹不了。人一旦進入某個鏈條之後,環環相扣,除非有非常大的力量,否則很難脫身。這案子就是個江湖,置身其中,無法回頭,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新京報:這有點像《刀尖》的表達,你只要是身處那個時代下,在這個局中,就會被命運裹挾?

高群書:對,實際上我每一部片子都在說這一個問題。《教父》也是這個問題,我不覺得它僅僅是一部黑幫片,《教父》是關於革命的片子,老一代人是那樣的,他們要發展要生存要建立組織,這個組織既是(保證了)他自己的壯大,也是為了保護更弱小的人。之後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麥克來了,他是立過戰功的退伍軍人,還是很有正義感的,這個組織他要負責任,這是他的家族,不能幹那些坑害老百姓的事,不能去販毒,咱們用新的方式去爭取存在。但是有些老輩的人不幹,我已經形成勢力,我已經形成了現實,我現在受益其中了,你讓我放棄,怎麼可能,那我就要幹掉你。實際上這是新老黑幫理念的衝突,《教父》不是簡單的黑幫打打殺殺,講的是命運,命運鏈上這些人,他的性格和選擇都決定了他的命運。實際上經典電影都是在講人生、命運、社會跟人的關係,但是我沒人家厲害,做得沒有那麼好。

【創作】

導演不是表演指導,是人生指導

新京報:在你以往的作品中,一些反派總是特別出彩,從孫紅雷的劉華強、王誌飛的李小路、黃曉明的武田、沙溢的李士武等都是用眼神就能令人寒毛直立,而這次你又展示出歐豪身上極為邪氣的一面。你是如何挖掘出他們的「反派」氣質的?

高群書:我在上世紀90年代就採訪了好多罪犯,有拐賣人口的死刑犯。那是90年代在崇文門一個勞務市場里發生的案件,人口販子把被害者騙到山西的山裡,每個人賣3000塊錢,中間幫助賣的人就掙400塊錢,當時法律規定拐賣4個人以上就是死刑。你想人販子得有多壞,把人當成東西來賣。其中我採訪的一個人販子是貴州的,這個女孩長得還挺漂亮,唱歌也特別好。她先是自己被拐走,先被強姦,然後被賣。最後她逃出來了,在北京一個地鐵口找到了當時拐賣她的人,她找他不是為了復仇,找見他後,她說你還我身份證,後來被三說兩說,就把她拉進拐賣別人的隊伍中。最後她被抓時已經懷孕五六個月,她就在黃土高原上跑,一群警察追趕一個懷著孕的婦女。她講這一段的時候,我眼前景象就出來了,她沿著鐵路跑,因為得找火車站,逃的過程中孩子掉了,掉下來之後她就把孩子埋到鐵道邊上土溝裡,繼續跑,在火車站就被抓了。被抓後安排她和一個被她拐賣的女孩相見,那個女孩一看見她,上去就邊抓邊罵,她很冷漠,說我怎麼了?是我賣的你嗎?那時候你發現她人性的變化,我採訪的時候,她一副受害者的模樣,真正面對受害人的時候,她又表現得非常麻木。

新京報:你在現場會給歐豪講這些案例嗎?

高群書:我會給所有演員講。你說導演怎麼去指導演技?導演不是表演指導,是人生指導,演技是和一個演員的見識、履曆、經歷息息相關的,他不足以接觸到這麼豐富這麼複雜的社會,就很難體會到最真實的人物狀態。表演不是我告訴演員,這個時候應該笑一下或者哭一下,不是這樣的,要找到參照系,找到這個人物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演技提高不是技術提高,是演員的情感、認知發生了變化。我對歐豪說的最多的就是仇恨,他飾演的小青是仇恨一切的人,同時他還想要掌控這個世界,有野心,認為那些老傢伙該退場了,現在和未來都應該是屬於自己的,這種氣勢就是六親不認,幹掉所有的一切。從這個角度去給他指導,不能說你得這樣繃著臉去演,不是那樣的。

《三叉戟》劇照。 歐豪飾演心狠手辣的反派小青。

【表演】

所有好的表演必須有生理的變化

新京報:歐豪飾演的小青在片中的很多時候眼睛里都是充血的狀態,這是特意設計的嗎?

高群書:不是特別設計,只要提到他的父親,他就動容,他必須要動容,這個應激點就埋在他的情緒里。演員都是人,表演是靠自己的情緒、情感去流露的,而不是去強演出來的。所有好的表演必須有生理的變化,沒有生理變化的表演是沒有感染力的。尤其是在電影的大銀幕上,你稍微鬆懈,都能被看得很清楚。

金士傑在《三叉戟》中飾演大反派黃有發。

新京報:金士傑飾演的大反派黃有發陰鬱,狠毒卻顯得有點「弱」。和其他影視作品中那種叱吒風雲、氣場強大的老大不太一樣?

高群書:金士傑飾演的黃有發是個爛人老大。他是沒底線的人,他騙的都是底層無力的人,比如那些老頭老太太,沒有巨大的心理建設,沒有足夠的壞,怎麼能騙這些人的棺材本錢。所以他跟一般的老大是不一樣的。金士傑身上有一股特殊的勁兒,我在看了《繡春刀》(金士傑在其中演大太監魏忠賢)之後就覺得他有種特別不一樣的氣質。

導演高群書認為三位主演黃誌忠、薑武和郭濤身上有「三叉戟」的氣質。

新京報:對於「三叉戟」三個老警察的人選,你是如何確定的黃誌忠、薑武、郭濤的組合?

高群書:首先他們年齡合適,另外是這三個人在生活中我都認識,所以我還是比較瞭解他們的氣質。他們身上有這種東西,拍攝過程中需要把這一面放大。實際上選演員以及在和演員交流磨戲的過程中,就是讓他顯露自己本性的那一部分,然後放大那一部分去成為、去豐滿人物。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