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熱議:發展抗衰老產業,滿足老年群體個性化的健康需求

專家學者和業界大咖圍繞如何發展抗衰老產業等議題進行討論。

新京報訊(記者查誌遠)5月24日,由中國老齡協會指導,中國老齡產業協會、新京報社聯合舉辦的第二屆老齡產業發展論壇在京開幕。本次論壇主題為「銀髮經濟的市場機遇與發展趨勢」。在下午圓桌論壇環節,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王釗,中國老齡協會事業發展部(國際部)主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特聘專家李誌宏,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馬先林,中國老齡產業協會醫養結合與健康管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牟麗娜,江蘇量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柴向東等專家學者和業界大咖圍繞如何發展抗衰老產業等議題進行討論。

發展抗衰老產業是應對人口老齡化重要抓手

首部「銀髮經濟」政策文件(國辦一號文)提到的「發展抗衰老產業」備受關注,這個文件的發佈對中國發展抗衰老產業,包括積極健康老齡化的佈局有重大意義。

李誌宏認為,發展抗衰老產業非常重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他認為發展抗衰老產業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抓手與載體,這個產業總體上屬於預防醫學的產業化推廣和應用,可以顯著降低醫療費用。其次,發展抗衰老產業是打造老齡化條件下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依託,其中一些細分賽道,比如保健品產業、醫美產業和化妝品產業,都是高成長性、高景氣性的產業。最後,發展抗衰老產業對於提高民生福祉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滿足廣大中老年群體健康長壽的需求。

「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從宏觀層面的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還是中觀層面的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以及微觀個體層面的民生福祉改善,發展抗衰老產業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實踐意義。」李誌宏說。

對於抗衰老產業在銀髮經濟中的重要性,王釗表示,衰老是可以抗的,現在60歲的人和60年前60歲的人已經不一樣,現在的60歲還是「年青人」或者「中年人」。我們國家已經逐漸進入到老齡化社會,如何壓縮疾病期,壓縮失能期,是健康老齡化銀髮經濟的主要目標。

王釗認為,銀髮經濟的主要目標是讓老年人更健康,甚至活得更長。他認為,抗衰老產業的一些具體方向,如保健品、藥品、細胞治療等,都對人類的健康,對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幫助。他強調,健康是第一位的,減少個人的痛苦,家庭的煩惱,社會的負擔,在這樣的前提下做到健康老齡化可能是銀髮經濟最終的目標。「通過飲食,通過醫藥,通過生物技術的方式,實現我們健康壽命的延長,是銀髮經濟要做的更多的事情。」

作為一線心腦血管領域著名的專家,馬先林表示,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疾病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上升。除了藥物治療,改善生活習慣,特別是增加運動,可以有效地控制這些疾病。例如,增加肌肉量可以提高糖的代謝能力,從而控製糖尿病。同時,他還強調了運動對於改善心臟病和骨關節疾病的重要性。

馬先林建議,即使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應該適當地進行運動,以改善健康狀況。

柴向東強調了早篩、早診、早治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和高血糖等。他提出,通過檢測核心指標,可以前移治療,實現早期干預,達到「花一塊錢,省六塊錢」的效果。

柴向東還提到了POCT(即時即地檢測)的重要性,這種可以實現移動化、便攜化和智能化,讓患者自己操作,大大提高了檢測的便利性和覆蓋面。

此外,柴向東還強調了家庭醫療器械的發展,通過使用量子點發光材料,可以用最少的樣本實現檢測,從而實現家庭檢測。柴向東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讓專業醫療走進千家萬戶,不僅可以檢測人的健康,還可以檢測食品安全和寵物疾病。

健康監測設備未來發展走向小型化、精準化

牟麗娜則指出了健康管理在老齡化社會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慢性疾病的管理和預防。她提出,通過整合醫療資源,建立綠色通道,以及對各個居家養老機構進行醫療資源的輸送和結合,可以有效地解決老年人的急救問題。

牟麗娜表示,居家養老是目前老年人養老的主要形式,99%都是居家養老,這是不爭的事實。她認為,新一代的老年人已經成為自己健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因此,他們需要從50歲或45歲開始做一些準備,包括使用一些好的檢測手段。

對此,牟麗娜期待能有小型化、精準化的設備來幫助他們進行抗衰老的管理。此外,牟麗娜強調,抗衰老不僅僅是解決外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管理問題。她對會員單位能盡快瞭解這方面的信息,並在居家社區提供一些服務表示期待。

在馬先林看來,肌體代謝能力的下降,糖尿病、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等都是老齡化給老年人帶來的重要問題。對此,他強調了慢性疾病管理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中的重要性。

馬先林認為,大部分時間老年人都在家中度過,因此,如何在家中進行有效的慢性疾病管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他提出,通過自我管理和自我檢測,老年人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慢性疾病。同時,家裡的醫療設備可以與醫院的進行連接,以實現醫生和患者遠程會診的可能性。這些都可以幫助老年人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慢性疾病,讓他們在家中也可以放心。

李誌宏認為,未來健康監測設備的發展方向是小型化、可穿戴、精準化和智慧化。雖然有些設備可以做到小型化和便攜使用,但並非所有設備都需要走這條路線。大型設備可以結合居家和社區的生活場景,打造出更方便可及的消費場景。目前,一些社區已經在健康小屋或健康驛站中配置了可以自主進行健康監測的設備。

不過,李誌宏也指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產品沒有配套服務支撐,有的智能化監測設備採集的數據很多,但是無法轉化為醫生可以採信的信息。另外,一些健康監測的硬件非常好,但是軟件更新比較慢,沒有形成「硬件+軟件+服務」的閉環,也影響了老年人使用的感受。

小型化、精準化的個人檢測設備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王釗認為,這些設備對於高血壓等疾病的健康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強調,普及這些設備的同時,也需要普及相關的科普知識,避免用戶誤解數據。不過,他也提醒,用戶在看到這些數據後,既要保持警惕,也不要過度恐慌。他還強調,即使有了這些設備,用戶也應該相信醫生的專業性,應該諮詢更專業的人士。

王釗表示,這些設備在健康老齡化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結合專業的醫療服務,才能更好地發揮這些設備的作用。

新京報記者 查誌遠

編輯 柯銳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