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天心閣外太平軍雕塑已拆除?當地政府辦:景區整修期間

近日,一則聲稱「長沙天心閣外太平軍雕塑已拆除」的消息在互聯網平台上廣為流傳。根據網民提供的對比照片,原本豎立在天心閣城牆正下方的「太平軍魂」大型雕塑,在近期照片中已經不複存在。

5月26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致電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詢問此事。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天心閣景區正在整體進行提質改造,因此對這一組太平軍將士雕塑進行了「暫時的保護性遷移」。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3月15日,長沙市天心閣管理處發佈了《天心閣景區閉園通告》:因天心閣景區面臨提質改造,為確保廣大遊客與市民的安全以及施工的順利進行,景區決定實施全面閉園。自2024年3月20日起閉園,複園時間另行通知。

網民拍攝的長沙天心閣及「太平軍魂」雕塑整修前照片。

據天心區政府網站介紹,天心閣是古長沙的標誌,長沙古城牆唯一遺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區內有古城牆、天心古閣、崇烈系列抗戰紀念建築等多處文物保護建築,享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之讚譽。

天心閣古城牆是長沙古城池現存唯一遺址和見證。長沙古城牆始建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原為土築,桑治代已至天心閣,明初以石基磚砌,後多次修繕,規模長達8.5公里。至民國時期拆除,僅保留天心閣下251米。

天心古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重修於清乾隆時期,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1983年原址重建。建閣初衷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閣中供奉文昌帝君等,以保長沙文運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上有清代大學者黃兆枚名聯「四面雲山都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極城南之盛概萃於斯閣」,天心閣盛名於世且成為文人墨客雅集吟詠之所。

天心閣的崇烈系列抗戰紀念建築由崇烈塔、崇烈門、崇烈亭組成,建於1946年,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所建。園內還有「文夕大火」警示鍾、熏風亭、映山樓等多處景點。

1852年,太平軍西王蕭朝貴率軍攻打長沙81天,最後血灑城牆下,血戰的炮眼至今歷歷在目。

網民近期拍攝的天心閣整修期間照片,「太平軍魂」雕塑已不在原位。網民近期拍攝的天心閣整修期間照片,「太平軍魂」雕塑已不在原位。

不過,對於蕭朝貴犧牲的地點和太平軍魂雕塑選址地點,其實近年來一直有不同的聲音。

例如,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官網2012年就曾刊文《劉有良:關於搬遷太平軍魂雕塑的建議》。在文中,長沙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長沙市委專職副主委劉有良建議,作為天心閣景區附屬文化設施的太平軍魂雕塑,系近年為紀念太平天國運動而設立的紀念性設施。該雕塑位於天心閣古城牆東南角,佔地面積54平方米,花崗岩材質,重達100噸,對豐富天心閣景區文化內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該雕塑繫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設置的,隨著天心閣景區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文物保護展示的實際需要,有必要對該雕塑的設置地進行重新調整:

第一,雕塑的設置地應與歷史發生地吻合。2005年,市人民政府實施了城區史蹟標誌工程,對重要歷史遺址(遺蹟)進行原址立碑,以示標誌紀念。太平軍攻打長沙這一歷史史實也應屬於這一標誌範疇,應當選取最能反映太平軍英勇善戰的歷史事件發生地來設置太平軍魂雕塑;

第二,現太平軍魂雕塑所在地系天心閣景區的核心文化點,國務院即將於今年6月將該段古城牆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展示的重點是城牆本體及周邊環境的原真性,在此設置現代雕塑與文物保護歷史風貌不協調,甚至在文化展示方面有喧賓奪主之嫌,應當將其搬遷出現地點,在視覺上恢復天心閣古城牆原來的真實狀態。

劉有良建議,將太平軍魂雕塑搬遷至勞動廣場蕭朝貴殉難處安置,這既符合歷史史實,也有利於豐富勞動廣場一帶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還能夠更好地保護、展示天心閣古城牆,真正做到尊重歷史文化,妥善管理利用文化遺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