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畫廊周北京開幕,用藝術聯動798藝術區與北京文化地標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5月24日,第八屆畫廊周北京正式開幕,近40家國內外參展畫廊與非營利機構帶來超過40場精彩展覽。為呼應本地藝術語境與國際藝術能量交相呼應、共生繁榮的現象,今年畫廊周北京選擇以「漂留」作為年度主題,通過主單元與特約單元豐富多彩的展覽項目來深化此主題,以精心策劃的貴賓服務、公眾項目等優化觀眾體驗。據悉,第八屆畫廊周北京舉辦日期為5月24日至6月2日。其中,5月24日至26日為貴賓日,5月28日至6月2日為公眾日。

第八屆畫廊周北京發佈會現場。

年度主題「漂留」的深層內涵是在動態平衡中,讓優秀的國際藝術內容「留」在本土,呈現給中國本地的觀眾。本屆畫廊周北京致力於推動國內外當代藝術行業的深度交流,將囊括一眾國際知名藝術家的重磅展覽,例如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將於畫廊周北京同期開啟德國藝術家艾伯特·厄倫(Albert Oehlen) 的展覽「繪畫」;英國藝術家基斯多夫·勒·布倫 (Christopher Le Brun) 攜一系列新作回到中國,在里森畫廊北京空間呈現個展「月相」;施畢特-瑪格畫廊將呈現安達亞斯·舒爾策(Andreas Schulze)在亞洲的首次個展「內外反轉」;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無盡的刹那」,涵蓋藝術家近50年以來共計127件作品;現代汽車文化中心將呈現中場藝術家組合文敬媛與全浚晧(Moon Kyungwon & Joonho)的展覽「氣象站」,以人工智能和後人類的全新視角,重新審視了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議題;奧斯卡·圖阿鬆(Oscar Tuazon)將於桑塔畫廊呈現其中國的首次個展,探索水的物理特性,以及水與環境和建築的關係;金允哲(Yunchul Kim)中國首展「兩極橢圓:情動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將在798CUBE展出,呈現了其橫跨多學科多媒介的藝術實踐,中國藝術家邱誌傑展出他在常青畫廊的第三次個展「生態實驗室」,呈現藝術家近幾年與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勞動者接觸並開展學習的結果。以上展覽中的部分藝術家亦將親臨現場,與在地觀眾展開交流。

與此同時,「漂留」亦寄希望於發揮畫廊周北京的平台優勢,幫助本土優質的藝術家和藝術項目「漂」出去,讓來自北京的聲音走向國際舞台。本屆畫廊周北京將攜手一眾參展機構,大力支持當代藝術行業內的新生力量。更具媒介性和議題討論的國內外年輕藝術家的展覽湧現於本屆畫廊周北京,包括長期圍繞材料原貌、非對象性雕塑語言及空間場域關係的藝術家梁好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其首次機構個展「步虛」;周軼倫於北京公社的第四次個人項目的展覽呈現「SANLIANZMK」;戶爾空間帶來了英國90後多領域藝術家詹金·範·齊爾(Jenkin van Zyl)的首次中國個展「無限生長」;見長於「新和平」概念探索的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將於魔金石空間呈現第三次個展「預見你」;CLC畫廊的楊光南個展「無主之地」解構了封鎖性困頓中所積累的觀察;ONS小組項目將在Click Ten Gallery呈現其活力的藝術實踐;藝術家石青於香格納畫廊所策劃的實驗性項目「學習Ⅱ」將通過影像、裝置、文本、檔案、繪畫等媒介的多重交彙,延展出自由開放的討論場域;藝術家娜布其首個職業生涯中期研究型展覽「綠幕遊戲」在木木美術館展出,呈現了其2013-2024十餘年創作的40餘件關鍵作品;馬刺畫廊帶來了周岩的第二次個展「九霄雲外」和羅克薩娜· 皮魯茲曼德(RoksanaPirouzmand)的中國首展「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敘事」;麥勒畫廊將帶來曹雨2021年「路過人間」的續章個展「化糞池」;空白空間的克里史甸·孫·金&湯瑪斯·馬岱爾(Christine Sun Kim & Thomas Mader)雙個展「比空氣更輕」聚焦於空氣「可見可感」的形態與手語口語多重表達的相結合;BaliceHertling的卡米耶·布拉泰利克斯(Camille Blatrix)和誌韋的雙個展項目延續了2021年的「著色」;祖斯林·禾夫畫廊則呈現了兩位德國藝術家艾沙·梅爾茨海默(Isa Melsheimer)和哈拉爾·克林格勒(Harald Klingelhöller)作品間的獨特對話。

新勢力單元延續對青年藝術家與策展人的扶持,由袁佳維擔綱策劃,以「風的內側」為題呼應本屆畫廊周北京主題「漂留」,著力於當下中國年輕藝術家對全球文化性和中國本土性的「漂留」關係的思考與表達,引出其生態所體現出的年輕特性與豐富面貌。

「漂留」是文化河脈的交融互通,是百川入海的博大寬廣。畫廊周北京歷經八年,始終發揮著凝聚力與號召力,以跨域地理空間與年代時間的當代藝術展覽構建良性的藝術現場。本屆畫廊周北京所囊括的繪畫展覽訴說著國內外不同代際藝術家作品之間敘事和繪畫語言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從上世紀初到千禧年,相距近一個世紀展開隔空對話。例如,BANK畫廊將呈現的1910年出生的極具影響力的巴西原住藝術家捷高·達·西爾瓦(Chico da Silva)與00後中國藝術家文爵的雙個展;白石畫廊的雙個展梳理了兩位第二代具象派成員畫家前川強 (Tsuyoshi Maekawa) 及名阪有子 (Yuko Nasaka) 自1960年起至近期的創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趙剛、朱小禾及蘇新平將相繼於里森畫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及東京畫廊+BTAP呈現個展,趙剛的「肉食者」探索了個體身份與文化衝突及歷史斷裂的關係、朱小禾的「針芒」呈現了藝術家三十年來的重點繪畫、蘇新平「行走的男人,遠去的馬」帶來了其最新創作的油畫及雕塑創作;阿爾敏·萊希將呈現兩位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讓-巴迪高斯特·巴爾納代(Jean-Baptiste Bernadet)及亞力山卓·卡德諾斯(Alejandro Cardenas)的雙個展「變色龍」,同時偏鋒畫廊也帶來了中國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康海濤的第五次個展「綠島」。與此同時,80後藝術家也在本次畫廊周活躍在機構及畫廊,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美國米格爾·安赫爾·帕亞諾(Miguel ÁngelPayano Jr.)的首次機構個展「悟-物」;HdM畫廊帶來了鄭孟強個展「東衝暖流」,將展出其近兩年的繪畫作品;墨齋畫廊則與康春慧合作首次個展「凝視遙遠的自己」。包括布萊特·查爾斯·塞勒(Brett Charles Seiler)、山本捷平(Shohei Yamamoto)及令詠一批海內外90後藝術家也將分別在A26空間、Click Ten Gallery和亞紀畫廊呈現個展。

除個展外,本屆畫廊周多個畫廊與機構嘗試以群展進行多維的形式探索,其中以收藏為主的美凱龍藝術中心「險境集」聚焦於週遭事物中如廢墟般的現實片段,以多種創作媒介加以詮釋主題「險境」;於3月啟動北京新空間的誠品畫廊在本次呈現的35週年收藏展,通過百件作品梳理了華人現代至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艾可畫廊的「人群中的人」嘗試借由艾達馬田斯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短篇小說「人群中的人」的偵探式視角重新詮釋繪畫作品中人和自己、他人,以及人群(社會)的關係;由崔燦燦策劃的群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28週年大展「金色」充分體現了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藝術實踐與面貌;inner flow Gallery 的主題群展「巨物移動&身體失重」將畫廊建築視為一個整體,呈現了9位藝術家的作品,繼而模擬出一個無法撼動的巨大體系所引發的思維幻覺;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推出「焚舟紀」群展,以英國作家安吉拉·卡達 (Angela Carter) 同名小說為柱蠆式,其中參展藝術家的創作路徑與卡達顛覆性寫作不謀而合,重構了當下共享的認知範疇。

2024年,畫廊周北京將工作重點放在打造一場圍繞北京798藝術區展開的當代藝術盛事。從藝術自身來看,畫廊周北京自策項目與展覽內容將廣泛囊括不同媒介類型的藝術作品,如影像、裝置、雕塑、繪畫作品等,幫助觀眾擴展對當代藝術的認知與理解。從公眾角度來看,本屆公共單元更強調與公眾直接產生互動與交流,「詩歌馬拉松」特別項目由藝術家邱誌傑與畫廊周北京共同策劃,與2024年巴黎奧運會同期,秉承奧運精神,探討體育運動與文化藝術之間的人文共性。該項目歡迎每一位詩歌與藝術愛好者踏入這片 「城市詩歌海灘」,共同參與馬拉松式不間斷的詩歌創作。在貴賓服務的相關工作上,本屆畫廊周北京將增強對藝術市場的重視,邀請國內外優質的藏家、機構、媒體等專業人士,於精心策劃的貴賓專享活動內交流分享、共襄盛舉。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