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不得超過3個電話,「催收國標」要來了?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每日電話催收不能超過3次,每天晚上10點以後不能催收,不應向聯繫人催收……

5月15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佈《互聯網金融貸後催收業務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從實操層面對催收行為和催收行業提出諸多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正是「催收國標」的前奏。

據悉,《互聯網金融個人網絡消費信貸貸後催收風控指引》國家標準目前已通過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正式發佈尚需一段時間。《指引》以國標為主要內容研製,國標發佈後其將被替代。

從業務本質上來說,催收是貸後管理的重要內容,但是由於此前缺乏管理辦法,加上諸多惡性案件的發生,催收行業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相當不好。新政能讓一度灰產色彩濃厚的催收行業消停下來嗎?

超71萬條投訴

「你在xx平台的金融貸款本月已經嚴重逾期行為,現進入合約終止流程,將正式上報徵信黑名單,在中國執行信息網依法公佈身份,子女升學及政審無法通過……」

催收員「連珠炮」一般輸出完畢,不給李帆(化名)解釋的機會就掛斷了,這已經是他這一天里收到的第7個催收電話。

「知道可能是催收,但我正在找工作所以不敢不接。」李帆深歎一口氣。更令他擔心的是,催收電話會不會打到父母那裡去?

5月22日上午,李帆接到了7個電話,他判斷多與催收相關。圖/受訪者提供5月22日上午,李帆接到了7個電話,他判斷多與催收相關。圖/受訪者提供

李帆並非故意逾期,一年前創業失敗導致資金鏈斷裂,無奈之下開始借網貸周轉。連本帶息十餘萬元的網貸已經還了將近一半,但今年5月中旬實在撐不住開始逾期,之後催收電話就沒停過。

催收,指的是債權方自己或委託第三方進行欠款收回業務,也是個人借貸逾期要面臨的首要「後果」。中國新聞週刊瞭解到,互聯網金融平台催收逾期客戶的常見手段包括發送短信、撥打電話等。若催收未果,嚴重逾期還會收到貸款機構發送的律師函,甚至走到起訴、立案的程序。

催促還款的確是天經地義,但當正常的提醒超過了一定程度,就容易變成施壓威脅甚至惡意騷擾。

在黑貓投訴平台以「催收」為關鍵字搜索,截至5月24日,相關投訴的數量超過了71萬條。其中,頻繁發短信「轟炸」、來電騷擾「呼死你」、泄露個人信息是投訴最為高頻的催收手段。

根據李帆提供的一張短信截圖,催收公司對其家庭成員情況相當瞭解,比如父母已經離婚,家中就自己一個孩子,另外奶奶的鼻子和嘴巴旁邊各有一個痦子……

既然催收電話這麼煩,直接屏蔽不接行不行?

曾經做過催收相關工作的林芳(化名)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不建議完全不接電話,否則容易被‘爆通訊錄’。」

所謂「爆通訊錄」,就是催收方將逾期人的欠款逾期細節告知其通訊錄好友。通常來說,借款人通過平台貸款時,需要授權給平台通訊錄訪問權限,即便不授權,也需要留下若干緊急聯繫人。

李帆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加入的「負債上岸群」,其中有不少人都因暴力催收被「爆通訊錄」,家人和朋友也接到不少騷擾電話和短信,社交平台被惡意留言,甚至有人被打電話到了公司,導致丟掉工作。

「爆通訊錄」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暴力催收,但依舊屬於軟暴力範疇。

在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看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辦理實施「軟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對「軟暴力」催收進行了否定性評價。

孟博對中國新聞週刊介紹,「軟暴力」是指行為人為謀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響,對他人或者在有關場所進行滋擾、糾纏、哄鬧、聚眾造勢等,足以使他人產生恐懼、恐慌進而形成心理強製,或者足以影響、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生產、經營的違法犯罪手段。

為何難消停?

催收行業為何「軟暴力」屢禁不止?

利益驅動是第一位的。畢竟對於催收工作人員來說,收入和客戶的還款金額直接掛鉤。

中國新聞週刊以求職者身份嘗試應聘一家位於武漢的催收公司「資產管理專員」職位,工作內容是「聯繫即將逾期的客戶提醒還款,並告知注意事項」。

該公司人事表示,該崗位業績提成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按照催收回款排名來計算提成;二是按照「提點」計算提成,提點佔回款金額的5%-24%。

「軟暴力」氾濫也與催收行業的「內卷」息息相關。在林芳看來,第三方催收機構作為金融機構的「乙方」也要面臨諸多競爭。「公司需要通過持牌金融機構評選乃至激烈的項目競標,才能夠正式獲得合作的機會。」

她舉了一個例子,在客戶逾期8小時的時候,催收機構這邊的「單子」可能就來了。此時的催收甚至和貸款平台沒什麼關係,就是催收方單純的「搶業務」。

此外,催收行業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對話術、尺度的把控並不嚴格。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催收行業作為貸後管理的重要部分,其生態日益複雜。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將催收外包,通過第三方公司來催收,甚至還會「層層轉包」。中國新聞週刊還注意到,催收崗位往往對年齡、學曆、工作經歷沒有要求。

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國沒有直接涉及催收行業的法律規範。北京紅颯律師事務所主任黃啟瑞律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由於缺乏相應法律規則,催收行業存在邊界不清的問題。

因此,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互聯網金融貸後催收業務指引》的發佈對推動行業規範化發展有正向作用。

操作層面而言,《指引》不僅限制催收的電聯次數、通話時間等細節,還要求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對催收全過程進行記錄,確保記錄真實、客觀、完整;此外催收內容應經金融機構事先審核確定,以此來限制催收機構「自由發揮」的空間。

行業準入門檻也提升了。《指引》顯示,金融機構應對委託的第三方催收機構進行評價,評價每年至少開展1次,評價內容重點包括催收行為合規性、任務完成質效、信息安全管理、催收記錄、投訴處理情況等。

信息保護層面,「爆通訊錄」的行為也被明令禁止。《指引》明確提出,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只向債務人催收,不應向聯繫人催收。

王鵬評價,《指引》旨在保護債務人的隱私和休息權,這些規定將促使催收行業更加規範化和人性化。黃啟瑞也指出,《指引》明確了金融機構對第三方催收機構的管理、監督、檢查職責,加大了個人信息保護力度。

《指引》發佈的一週以來,改變也確實發生了。

社交平台有用戶直言:「因為5月15日出的新規定(指《指引》),現在催收電話人員都好溫柔,現在接電話我都有點不適應了」;「現在催收比較客氣,4月和5月對比完全是兩個態度。我這才逾期1個月,有幾個銀行開始跟我談免息分期了。」

洗牌進行時

催收行業越來越規範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監管部門嚴厲打擊非法催收、暴力催收,強調無論是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消費金融、小額貸款等新興非銀機構,都必須規範催收方式。

自2024年4月18日起施行的《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首次新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章節,明確要求消費金融公司不得採用暴力、威脅、恐嚇、騷擾等不正當手段進行催收,不得對與債務無關的第三人進行催收。《辦法》還要求消費金融公司應當落實催收管理主體責任,加強對合作催收機構的管理。

「那些無法適應新規定、存在不當催收行為或管理不規範的機構可能會被淘汰。」王鵬認為,一系列新規的實施預計將引發催收行業的洗牌效應。

上文提到的催收公司人事得知應聘者擔心催收工作正當性時,表示催收流程會合法合規,「若溝通後無法還款,按實際情況錄入系統走流程就可以了。」

只是,新規的一些細節還是容易被鑽空子。

林芳介紹,電話催收的相關規定目前是同一個號碼每天不得撥打三次或者以上進行催收。但逾期人會發現打過來催收的電話號碼基本不一樣,很多號碼反撥過去都打不通;至於催收時間,一般情況下,正規催收公司的電話晚上7點之後就不會再打,除非個別小貸機構。

作為貸後管理的關鍵一環,催收行業想走出爭議需要經歷改變「陣痛」。

一個關鍵信號是,號稱「國內最大催收公司」、累計催收超過2億人次的湖南永雄資產管理集團,繼2023年5月停業後,在2024年4月下旬正式宣告轉業:不再從事具體催收業務。目前,其已將公司名稱變更為「湖南永雄裕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徹底轉型成為一家幫助催收行業及催收公司發展的科技服務型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來,湖南十多家催收公司被多地公安異地執法,目前至少有5家涉案的催收公司被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其他多個案件即將開庭審理。被告人員大部分被認定為使用「軟暴力」催收,觸犯尋釁滋事罪。

從事催收相關行業多年,林芳也坦言,曾經暴力催收較為普遍的催收野蠻生長時代已經接近尾聲。

「隨著接連不斷的行業整頓,行業規則會越來越完善,近年來各地的金融糾紛調解中心建設也提上了日程。‘法催時代’即將到來,逾期後被起訴的情況或將增多。」林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