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學界首位院士,邱蔚六逝世

據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卓越的醫學家、教育家、科學家,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頭頸腫瘤外科以及口腔頜面修復重建外科的創建者和拓荒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協會理事,全國先進教師,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交通大學榮譽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原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原院長邱蔚六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5月24日16時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

邱蔚六(資料圖 來源: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邱蔚六(資料圖 來源: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邱蔚六,男,漢族,四川奉節(今重慶奉節)人,1932年10月13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5年10月畢業於四川醫學院口腔系(現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同年11月參加工作。1955年至1966年任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口腔科醫生。1966年至1984年任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醫生。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至1996年曆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2000年獲聘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終身教授。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口腔醫學界首位院士。

據《文彙報》報導,自上世紀60年代初期,邱蔚六便致力於口腔頜面部腫瘤切除術後缺損的立即修復,開創了全額隧道皮瓣一次轉移術。他首次提出了「針刺得氣留針」的方法,應用於口腔頜面外科針麻手術。上世紀70年代,他率先將顯微外科技術引進至口腔頜面外科領域,使口腔頜面外科、頜面整複外科和顯微外科得到了有機的結合和迅速的發展;他首次在國內施行顱頜面根治性聯合切除術,為晚期口腔頜面惡性腫瘤患者開闢了一條可能治癒的途徑。

邱蔚六說,要成為一個讓患者信賴的醫師,就要「將心比心」,應當自己以作為病人的心情去理解和體會患者的心情和痛苦。對患者的「痛」要像對待自己的「痛」一樣。

80年代中期,邱蔚六嘗試經關節鏡滑膜下硬化療法治療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取得成功,並獲國家發明獎,之後又被國外專著明確引用,並為以後開展的口腔頜面微創外科奠定了堅實基礎。2006年,他提出了「探索和發展頭頸腫瘤微創外科」,他認為,微創外科被認為將是21世紀外科的主旋律,也是21世紀醫學的瑰寶之一。

「生命有盡頭,事業無止境。」唯有把培養後人、提攜後學作為神聖職責,我們的事業才能得到延續;而且要‘未雨綢繆,切勿臨渴掘井’」。邱蔚六經常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他說要學他的恩師張錫澤,甘願做一顆鋪路石,為青年英才鋪設通往成功的道路。他冀望自己帶教過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高過自己,淹沒自己。看到自己的學生成績卓著,邱蔚六喜淚盈眶,他真比自己獲獎還高興。他還說:學生不青出於藍勝於藍,這世界就沒有進步。

邱蔚六說,科研對於教學醫院的發展來說是必須的。醫學要發展,教學質量要提高,醫療質量要進步,都離不開科研。於是邱蔚六提出的理念是:對教學醫院來說,三者皆不可缺。醫療是基礎,不可缺;教學時根本,不可缺;科研是靈魂,更不可缺。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總的目的都是為了病人。要實現醫教研的平衡發展,所謂「抓手」就是要建立學科人才高地,要抓學科建設。

邱蔚六認為,攀高無止境,科學愈發達,科研的難度愈大,沒有攀高的精神,就會落後,就會被淘汰。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三個條件:第一,個人的信念、努力頑強學習和實踐;第二,需要環境,大至國家,小至工作單位,其歷史、其師資、其設備等也都是重要因素。一個盧保獎的獲得者在同一研究機構能出現十幾位甚至二三十名盧保獎獲得者就是證明。第三,團結協作,科學技術愈來愈發達,愈需學科交叉;愈是學科交叉就愈是要團結協作,需要‘團隊’和團隊精神,才能成為航空母艦。」他說。

邱蔚六有一個座右銘,是他自勉、自勵、自戒的準則和信條:

為人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做人知不足。

從醫之道:救死扶傷,為民懸壺,仁術德為先。

執教之道:授之以漁,甘為人梯,青定勝於藍。

著研之道:渴求創意,永不言棄,攀高無止境。

邱蔚六說:「修身的要求應具體到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除了做人外,一個人還必須具有三心:愛心、上進心和事業心。」

資料來源:《文彙報》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