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生走入懷柔山村義診 長哨營鄉發展文化康養產業

新京報訊(記者趙利新)5月25日,來自北京協和醫院門診部、中醫科的多位醫生在懷柔區長哨營滿族鄉開展義診幫扶。記者從當地政府瞭解到,在「中國健康好鄉村」公益項目幫助下,該鄉不僅每年有多場義診巡診和科普活動,藥材博物館、一批特色康養小院也相繼落成。目前全鄉24個村都在用「一村一俗」撬動中醫藥和文化康養產業。

5月25日,懷柔區長哨營滿族鄉八道河村委會里,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正在為當地村民進行義診。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5月25日,懷柔區長哨營滿族鄉八道河村委會里,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正在為當地村民進行義診。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聽說北京協和醫院的大夫要來村里義診了,懷柔長哨營滿族鄉八道河村熱鬧了起來。5月25日下午,一場雨剛停,幾十名村里老人陸續湧入作為臨時義診點的村委會活動室里瞧病。十餘位中醫大夫坐在長條桌前,另一側坐滿了老人。他們病情相似,幾乎每個人都說自己頭疼、耳聾、肩椎疼。

長哨營滿族鄉是典型的老齡化鄉鎮。目前戶籍人口不足萬人,常住人口5000多人,而60歲以上的老人將近3000人。該鄉鎮距離北京市區100餘公里,距懷柔城區65公里。對很多老人來說,去懷柔區醫院看病不太容易。

醫生正在為老人量血壓、看診。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醫生正在為老人量血壓、看診。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80歲的武貴友告訴記者,他身體在同齡人中算棒的,他能到幾百米的山坡上修果樹,還能一個人給玉米澆地。但他這些年來,總覺得頭疼、嗓子干,但因為路程原因,一直沒有去市區的醫院看過病。

大部分老人聽力不好,大夫們詢問老人病情的時候,總是要提高音量。一位第一次來鄉村義診的年輕中醫大夫說,她發現農村老人普遍欠缺定期化的體檢和健康理療,很多老人的病都是積攢幾十年的結果,「小病總是一拖再拖,終把小病熬成大病。」

醫生正在用針灸為老人治療。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醫生正在用針灸為老人治療。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如何緩解鄉村醫療問題?據長哨營滿族鄉介紹,目前長哨營滿族鄉聯合中國健康好鄉村組委會與首都24家三甲醫院打造「三甲助三農」鄉村振興品牌,這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當地醫療水平的不足。另外,長哨營滿族鄉在積極盤活鄉村閑置房屋,探索打造特色康養小院,開發中草藥康養體驗產品,來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長哨營滿族鄉大溝村風貌。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長哨營滿族鄉大溝村風貌。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值得注意的是,長哨營滿族鄉在「同心·共鑄中國心」「中國健康好鄉村」等公益項目幫助下,打造了24個村節氣文化主題公園。

長哨營滿族鄉覆蓋率超90%,境內水資源豐富,除了有流向密雲水庫的湯河外,還有源源不斷的山泉水。在大溝村黨支部書記王誌文看來,再好的自然環境,如果不被科學有效利用、延展出合適的產業,村莊就如同「跛」著一隻腳。他說:「如果沒有創新,不靠自力更生,村民就始終過著‘拿補貼’的日子。要想增收,手裡就必須攥著真本事。」

5月25日,來自北京協和醫院門診部、中醫科的多位醫生,來到位於長哨營滿族鄉的燕山山脈道地中藥材文化博物館進行參觀交流。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參與此次義診活動的一名中醫大夫說,長哨營有非常優質的林下資源,建立林下中藥材種植產業有非常好的基礎,後期開展林下教學、林下旅遊等產業亦有空間,而且當地山中野生藥材資源豐富,很多村民也有採藥銷售的經驗;因此,當地將中醫藥和農文旅產業結合,會釋放出巨大產業活力。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