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誌忠:拍攝《三叉戟》有熱血和鬥志在心裡

電影《三叉戟》呈現了「大背頭」崔鐵軍、「大棍子」徐國柱、「大噴子」潘江海三位臨近退休的老警察,在面對罪惡時奮不顧身投身一線的熱血故事。片中三位警隊「老炮兒」雖臨近退休,但對於警察這個職業本身的情懷和堅守依舊純粹且熾熱。

黃誌忠在影片中飾演「大背頭」崔鐵軍。

本片主演黃誌忠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接到劇本後,他同原作者呂錚有過多次探討。在黃誌忠看來,「大背頭」身上有一種狼性的特質,機警、果斷,他在接到這個大案後首先要組個局,讓「大棍子「和「大噴子」加入,而從劇情設計上說,他們仨之前是有隔閡、有矛盾的,需要花心思建立起情感的聯結。而在辦案時,他又要經常站在對立面、站在犯罪分子的立場上來考慮應該怎麼做。「所以‘大背頭’對自己的內耗非常大,既要協調內部,又要整合外部,把能量調動起來一起去戰鬥。」

片中,「大背頭」崔鐵軍面臨著即將退休被邊緣化的「奮力一博」,現實中,黃誌忠坦言,作為演員因年齡帶來的某種「障礙」肯定是存在的,比如,他現在已經說服不了自己再接演愛情戲了,不過,這也沒什麼可遺憾的,「畢竟該演的年輕的時候也都演過!」

初衷:原著給人物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新京報:最早接觸《三叉戟》,這個故事有什麼吸引你的地方?

黃誌忠:先是高群書導演跟我說起這個故事,我說先看看原著,看完特別興奮,也特別上頭。我覺得這種感受還是來自於作者本身,呂錚現在也還是現役警察,他寫的每個人物特別有根,這些故事也是他常年深耕於公安系統,發生在他和他戰友身邊一些真實案件作為素材來創作的,有股熱血上頭的感覺。

黃誌忠說《三叉戟》的故事有股熱血上頭的感覺。

新京報:崔鐵軍這個人物有什麼特別吸引你的地方?

黃誌忠:經偵警種我不是很熟悉,也是在呂錚引薦下採訪了一些警察,跟他們聊。在拍攝之前,我也見過這個年齡段搞經偵工作的警察。原著給人物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所以這顆種子在土壤里生長得特別從容。不光是作為警察,他們的生活也有很多細節描寫,他穿上製服是警察來守護正義,脫下製服回歸到家庭生活,就是我們身邊面臨著退休的這群人,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的父親,去菜市場買菜,回來做飯,幫老父親擦擦洗洗,非常接地氣兒。他落地有生活感,有煙火氣,這些東西容易讓角色鬆綁,不是總在那兒繃著,我覺得有很多抓手。

演繹:現實題材是最難演的

新京報:在警察專場觀影之後,很多警察都表示片中的警察狀態特別真實。你所飾演的崔鐵軍也很像他們身邊的同事,在具體演繹過程中,你有為這個人物設計一些什麼小動作或者細節嗎?

黃誌忠:崔鐵軍身上立體的展現,是周圍一群人物幫著他建立的,我們專業里有一句話叫,戲從對手來。「大背頭」崔鐵軍最重要的一個道具就是大茶缸子,這大茶缸子特別有年代感,從年輕時候到他老了、臨退休一直在用。崔鐵軍出場的第一場戲,已經邊緣化了,在公安局門口看大門,這大茶缸一出現,立馬我就找著了這個人物的特徵,從一掀茶缸蓋、吹一下浮在表面的茶葉末兒,再喝一口,瞬間一抬眼,他所有的心思縝密借助這個手段都能夠展現出來。他要手裡空空無物,面對迎面一個問題,他沒有掩飾的手段。

黃誌忠表示,現實題材是最難演的。

新京報:演繹警察,這種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人物,而且又這麼大量的群體存在,是不是相比古裝作品,要更難一些?

黃誌忠:特別對,現實題材是最難演的,而且就是演我們身邊的人。演過去的大古裝,久遠的年代,都相對容易,誰都沒見過,別人也都是猜測和想像。但警察就在身邊。比如你讓我演高群書導演,那就費勁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他,你往那兒一站,像不像,一下就能被發現。而且他自己也會評判你,所以特別難。現實題材中的人物最後落地,還是需要和觀眾達成一種共謀,因為警察的職業符號很強烈,你歌頌的也是他讚美的,你痛恨的也是他要批判的,這些情感飽和度和濃度需要能夠傳遞給觀眾。那天跟警察的互動,我的感受特別強烈,他們說看完電影覺得像是加了一個班,電影中的人物就像自己身邊的人,聽到這些評價對我而言是非常幸福特別開心的事。

拍攝:出海在船上的戲大家都吐了

新京報:片中有哪場戲讓你印象比較深嗎?

黃誌忠:我覺得重點就是老哥仨在一起的三場戲:一個是開篇,我演的「大背頭」崔鐵軍,接到這個任務之後,攢局把這老哥仨湊到一塊兒,因為前史他們是有矛盾的,有分歧的,怎麼能把這個距離拉近,把感情一下又給勾連上,這場戲非常重要,我們拍了三次;還有一場戲就是出海在船上,老哥仨表明態度要跟犯罪團夥殊死一搏,要亮劍了,這場戲也是熱血沸騰。那天我們仨都是喝了點兒酒,找找那個勁兒,在陸地上還好,在船上真是暈啊,那天又是風高浪急,船晃得厲害,風浪巨大,吹得我們的頭髮也都迎風飄揚的。

新京報:那場戲是劇情需要喝酒嗎?

黃誌忠:劇情是需要喝酒,這種情況有時候可以喝,有時候也可以假裝喝。我覺得還是因為我們特別愛這個戲,愛這一群人,所以就真來了點兒。那場戲好多人都吐了,不光是因為我們喝了酒,工作人員不喝酒也吐,攝像架著攝像機,一扭頭就吐了,舉著杆的燈光也是咣當就摔倒了,船上的人一路吐,不斷往回(陸地)運人;還有一場崔鐵軍被「大棍子」打,老哥仨在海邊說,你是打著伸張正義的名義辦這個案子,實際上是為了私情,你想給弟弟復仇。崔鐵軍有一段台詞寫得非常感人,他說他也承認,我是為私情,但是面對這麼多受害者,非法集資割了這麼多「韭菜」,300億的非法集資款,我們難道為他們拚一下不行嗎?不值嗎?這三場戲我感受非常強烈。

片中三人之間的友誼讓人印象深刻。

搭檔:我們是敢於把後背交給對方的老哥們兒

新京報:除了偵破案件之外,片中三人之間的友誼也讓人印象深刻,他們之間也有誤會和隔閡的時刻,但依舊在關鍵時刻毫無保留地信任對方。對於三人之間的關係,有什麼打動你的地方嗎?

黃誌忠:我覺得不管有什麼隔閡,一旦他們面對警察身份的時候,真是義無反顧往前衝,把自己的後背全交給兄弟。這種信任、擔當、熱血,真是挺讓人動容。這個震撼還來自於呂錚跟我們分享了好多他身邊戰友的故事,我們每次聚會,聽他講故事,在飯桌上就熱淚盈眶。拍攝的時候只要有時間,週六週日他就到現場,跟我們來分享故事,他不斷分享,把氣氛營造得特別好,這些鮮活的故事持續出現在我們身邊,所以拍攝過程中大家也一直有熱血和鬥志在心裡。

新京報:對於另外兩名搭檔薑武、郭濤,在你看來,他們身上有什麼氣質符合徐國柱、潘江海嗎?

黃誌忠:我們生活中也是老友,認識很多年了,就跟戲里的三個老警察一樣,我們也是敢於把後背交給對方的老哥們兒。這個戲我們也是互相給肩膀,互相抬著、互相支撐。每一次台詞的變化,停頓點不一樣了,或者是調度的改變,這都是給你的一個刺激,動與不動,它都是有心理邏輯和心理行動的,得不斷地適應這種變化。每每一場戲結束,我覺得還是挺有滋味的。

自己:我們這個年齡段,接到的角色肯定是少一條腿的

新京報:崔鐵軍心思縝密,決絕,內心活動很多,敏感,他算是「三叉戟」中跟你自己最貼合的一個人物嗎?

黃誌忠:從外形氣質上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們仨在一塊兒,從外形上大概就有一個區分。從性格上來說,我生活當中是屬於如果熟了,我表現的就更像一個e(外向型)人;不熟的話,在陌生場合可能i(內向型)一點兒。

從外形氣質上,崔鐵軍和黃誌忠本人較為相似。

新京報:你自己有測過是哪種人格嗎?

黃誌忠:測過,沒測完,題太多了(笑)。

新京報:片中還有一個點,它有一種新人老人兩代人的交替,正邪兩方都有暗中較勁的感覺,你怎麼看待這種新老兩代之間的較量?

黃誌忠:從細節上來說,我覺得這些老人的經驗和老到是年青人學不去的,但是對新技術的掌握,這些老同誌是有欠缺的,所以他們逐步被邊緣化,因為跟不上技術的更新迭代。但是有重大犯罪事件出現的時候,還是得需要這些老同誌們站出來。

新京報:你自己作為一個演員,會有這種年齡帶來的職業危機感嗎?

黃誌忠:將來肯定是逐步被邊緣化的,在每個年齡段,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你看像我們這個年齡段,接到的角色肯定是少一條腿的,這條腿就是情感類愛情,這個年齡再像年輕小夥子談戀愛,我自己就覺得特別尷尬,我也接到過這類劇本,我演不了,真演不了,我自己都不相信,我怎麼能演跟人談戀愛,我心虛。但是很多的影視作品中,愛情是很大的一個比例,也是一部作品的支撐,這很現實。只能在儘可能的情況下,挑一些自己能勝任的工作。

新京報:會覺得是一種遺憾嗎?

黃誌忠:不會,年輕的時候也演過談戀愛的戲,也是一路走過來的,都經歷過(笑)。

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