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長興海洋實驗室:有利於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我們都願意試

「如何提高建造效率、如何解決一些卡脖子的問題?我們在一開始就把長興海洋實驗室定位為產教融合,能夠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驗室。」5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海洋裝備研究院執行院長翁震平在接受「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主題採訪時如是說道。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是服務船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基地,是海洋領域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一體化、海洋工程與海洋科學充分結合的全新學科形態。

據瞭解,這一實驗室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建設準工業化實驗室,搭建海洋裝備技術驗證與示範平台,將校園科技創新成果在長興放大;二是建設有組織的科研團隊,組建工程化的科學家與工程師隊伍,面向產業應用開展研發轉化;三是建立多元化合作機制,吸引企業投入共建與學科交叉結合,提升產業創新發展的科技驅動力;四是打造世界級實驗基地,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強化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海洋裝備研究院執行院長翁震平。 澎湃新聞記者 胡誌挺 圖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海洋裝備研究院執行院長翁震平。 澎湃新聞記者 胡誌挺 圖

談及外界備受關注的產教融合時,翁震平表示,實驗室不僅僅是與島上的四大央企(江南造船、滬東造船、振華重工、中遠海運)合作攻關,也希望能夠為更多的企業服務,有更多的合作形式。比如,有一家國內知名的大型建築塗料生產企業,正在與實驗室溝通合作,希望通過聯合成立研究院來共同研發無毒無害的綠色船舶塗料。

「只要有利於我們國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只要有利於我們國家海洋強國的建設,只要有利於我們的科研成果能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我們都願意嘗試。當然我們不能突破紅線,但我們完全應該去探索一些新型的技術。」翁震平說。

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海洋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研究中心負責人、副教授陳衛星向澎湃新聞表示,在實驗室與企業的合作模式上,企業會在裝備、性能等方面提出需求,學校的研發團隊會配合他們去做關鍵技術攻關。之後雙方可以通過成立公司等形式去完成成果的轉化。

其實,對於我國海洋裝備領域的「卡脖子」難題,陳衛星深有感悟,他也組織開展了項目攻關,順利完成了九自由度波浪運動補償棧橋系統的海試。

九自由度波浪運動補償棧橋系統 。

陳衛星指出,面向深遠海多功能過駁裝備的九自由度波浪補償技術是提升海上人員和物資轉運能力的關鍵技術,能拓展海上作業窗口期,降低海上風浪運動對作業干擾,大大提升海上生產效率及安全性,在海上油氣平台、海上風電平台、海洋牧場、海洋施工平台等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然而該技術目前被國外壟斷,對我國只租不賣,進行技術封鎖,是我國海洋裝備領域典型的「卡脖子」難題。

「這一系統是與中船集團合作的,從2022年開始。現在還在聯合研發,一旦做成了示範工程,就可以往下做產業轉化。」陳衛星向澎湃新聞表示,樂觀估計在2025年底之前可以把產品推向市場。

目前,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重點佈局智能製造、智能裝備、綠色動力、資源開發、水下技術、深海探測與極地科學等研究方向。

除了九自由度波浪運動補償棧橋系統,實驗室還在攻關深海採礦關鍵核心技術、研製深水ARV裝備系統、設計合成主鏈降解防汙新型塗料、研製船舶小組立無人化產線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據翁震平介紹,上海交大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佔地面積236畝,規劃建設8幢實驗大樓,總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米。實驗室於2021年9月啟動建設,一期建設數字中心、智能製造、智能裝備、綠色動力、遠海保障5幢實驗大樓,將於2025年上半年全部正式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