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羅涇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計劃7月投運

上海港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 上港集團 供圖

在長江口,藍天白雲掩映著紅色橋吊設備,上海一座嶄新港口即將面世。上海港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經過近半年運營前調試,已初步具備正式運行的條件,計劃於2024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5月26日下午,在位於上海最北邊的寶山區羅涇鎮、長江口南支河段南岸,澎湃新聞記者走進上海港羅涇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岸橋吊、軌道吊、AIV等裝備在巨大的港口作業,幾乎看不到任何人員出現,這是當下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

上港集團羅東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周偉表示,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已於2023年12月建成完工,由上海港羅東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前調試,至今已有近半年時間。

現在,碼頭、堆場、道路及相關生產輔助設施已按批準的初步設計內容建成;主要裝卸設備通過性能考核,基本達到設計要求;港區迴旋水域、航道和導航、助航設施具備設計船型進出港和靠離碼頭的條件;航標設施與其他輔助性設施與港口同步建設並投入使用;供電、供水、通訊工程和集疏運條件適應碼頭投產的需要;環境保護、勞動安全衛生和消防設施基本滿足生產需要。

「已初步具備正式運行的條件,羅東公司計劃於2024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周偉說,從業務數據統計來看,碼頭自建成日至2024年4月30日,累計完成調試箱量超過23萬標準箱,已達到初步設計中的分年度產能要求。

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採購的45台主要設備已全部到齊,已經形成14條作業路、24個自動化箱區的生產規模。碼頭晝夜最高調試生產量超過4000標準箱。同時,由於碼頭的生產環節全過程都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的操作流程,大幅提高了港區安全管理水平。

記者現場看到,AIV自動化無人集卡運載著集裝箱在碼頭各處移動。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秦濤說,在智慧化港口建設方面,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採用「自動化單小車集裝箱裝卸橋+自動化AIV+自動化軌道式集裝箱龍門起重機(ARMG)」裝卸工藝方案。

秦濤進一步表示,這個新港口應用的是以全棧自主可控的網絡技術、控制技術、操作系統、計算芯片、存儲及數據庫系統等研發新一代智能管控系統NEO-TOS,全面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實現生產計劃、任務調度、交互控制的智能化運轉。

此外,全新研發的水平運輸管控調度系統HTMS,實現了AIV的任務調度、路徑規劃及交通控制、作業交互等核心功能,創新性地實現了不同自動化水平運輸設備在同一港區的全自動化混合運轉,通過技術創新,打破了自動化水平運輸設備採購或只能應用同一設備系統的格局,實現了水平運轉裝備的服務運力模式的創新實踐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是國內首個系統化舊碼頭改造工程,也是上港集團打造的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原羅涇港區碼頭的前身是上海港羅涇港區煤炭碼頭,它於1997年建成投產,曾經是上海港煤炭與礦石運輸服務的主要作業區,承擔了大宗散貨江海轉運的重要中轉功能,散貨的最大年吞吐量曾達到1.1億噸。

秦濤說,相較於在開闊水面造一個新碼頭,舊碼頭改造更為複雜。該公司保留舊碼頭原始佈局,一改集裝箱碼頭常用的環形路線,而是創新採用反F形佈局。同時為了做到綠色、低碳、環保相關要求,選擇最大限度利用舊結構和舊材料,而不是全部推倒重來,最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做到了舊結構資源利用率達到70%,而拆除下來的30%,如混凝土、鋼筋等都將被再次利用,同時沒有對外出運出過一方廢料,讓工程對環境的壓力降到最低。

目前,上海港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泊位總長1432.1米,設計年通過能力為260萬標準箱,業務以內貿箱為主。碼頭平面呈反「F」形深入長江,分前、後、內三檔佈置:前檔建設1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後檔建設2個1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內檔建設2個1萬噸級集裝箱泊位。